重读《阿Q正传》,回归现实,其实,人人都是阿Q

重读《阿Q正传》,回归现实,其实,人人都是阿Q

重读《阿Q正传》,回归现实,其实,人人都是阿Q

阿Q多少有一些不同。他的出身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凭一己之力和整个社会对抗,必然也做不出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不可能成为阿里巴巴一夜暴富,也没有条件让他读书识字高中举人。因此他逃不出作为一名封建末时代的“屌丝”的命运,而他之所以和别的屌丝显得与众不同,能够让鲁迅为他立传,正是因了这被视为民族劣根性的“精神胜利法”。

让我们来看看阿Q与别的封建末时代屌丝的不同之处。别人安分守己,屌丝不问出处,阿Q偏偏要抬高自己的身世,声称自己姓赵,挨赵老爷打之后又在心里想到“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他进城感受到自己与城里生活的格格不入,回到村子里却把城里人的生活大大嘲笑了一遍,把“洋”说“土”,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屌丝们垂涎于女人,阿Q心里垂涎,嘴上还要嫌人家水性杨花,脚生得太大。阿Q时时处在不平等的状态下,又时时处在欲望和求之不得的矛盾中,他只有靠“精神胜利法”来维护自己的面子。阿Q与别的底层人物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好面子,说好听一点就是维护人格尊严,他生了一副屌丝的躯壳,却时时怀着变成高富帅的梦。

重读《阿Q正传》,回归现实,其实,人人都是阿Q

有梦想是可爱的,比起苦难压迫后的麻木不仁,仍怀有一丝追求的阿Q令人敬佩。暂不论梦想的雅俗,吃饱穿暖是老百姓的梦想,但它们都值得维护。得到人们的尊敬,有女人,过上好日子,就是阿Q的梦想。这样归纳起来,其实很真挚,很朴实。“精神胜利法”是他与残酷现实唯一的对抗方式,也是他还没有完全向世界妥协的证明。尽管在人们看来,他的妄自尊大和畏强凌弱、吃软怕硬是愚昧浅薄的象征,但阿Q不是鲁迅,不是托尔斯泰,不是甘地,更不是海明威,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教化的民众,他的抗争大概只能至此,无力的抗争好过麻木不仁,我觉得人们要对阿Q多一点宽容。

从另一角度解读,“精神胜利法”未尝不是对人格的一种维护,只是这种维护的局限性使它增添了几分可悲可笑的色彩,但这终究是社会背景造就的。许多外国评论家都指出,“精神胜利法”并不单单是中国人民才有,当人处于社会底层,受到压迫而无从反抗,“精神胜利法”是常常根植于他们心中的,是弱势群体能采取的唯一维护尊严和面子的方式,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与其说“精神胜利法”是国民的劣根性,不如说是人类的普遍弱点。

重读《阿Q正传》,回归现实,其实,人人都是阿Q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证明。即使在社会高速发展,人们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现代社会之中,“精神胜利法”并没有消亡,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而已。资本积累形成的贫富差距下,中下层人民仇富的心理也在风吹草长。官员节节高升,人们便要议论他贪污腐败;商人下海发了大财,买得起豪宅几间,名车数辆,人们便怀疑他偷税漏税,干了非法走私的勾当。你可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怀疑的东西往往会成真,但回头想想,嫉妒心理才是大多数人开始质疑的根源,而并不是出于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