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老北京城原來的模樣

老北京城

老北京城,這座有著3千多年建城史,8百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數百年炮火,巍然不倒的建築,卻在這和平年代被拆除,永遠消失了。

老北京流傳著一句老話: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內城九門比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兒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

內九外七皇城四

"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

內九,即內城九門:

東邊的東直門、朝陽門;

西邊的西直門、阜成門;

北邊的德勝門、安定門;

南邊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

外七,即外城七門:

東北的東便門;

西北的西便門;

東面的廣渠門;

西面的廣安門;

東南的左安門;

西南右安門;

南面直通正陽門的永定門。

皇城四門,即紫禁城四門:

東有東安門(現東華門);

南有天安門;

西有西安門;

北有地安門。

東直門

(走磚瓦、木材車)

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1965年被拆除。

朝陽門

(走糧車)

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 “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1953年拆除城樓。1957年又拆除箭樓。

現在只剩下一個正陽門城樓,和德勝門的城樓。

西直門

(走水車)

西直門內、外大街兩側多商業店鋪,為區域性商業中心。

1969年因修地鐵將城樓、箭樓、閘樓、甕城一併拆除。

阜成門

(走煤車)

1953年拆除甕城、箭樓臺基,1965年拆除城樓。

德勝門

(走兵車)

洪武四年改筑北京城垣時向南移建動五里,當時建有箭樓、門樓、甕樓等建築。

1915年拆除甕城。1921年拆除城樓,1955年拆除城臺。因該門甕城南北進深很長,箭樓位置比安定門箭樓偏北50餘米,未阻擋地鐵施工,因此未被拆除。1979年擬拆除箭樓,後得以保留。

安定門

(走糞車)

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掉甕城和閘樓,1969年,安定門城門及箭樓被拆除。

崇文門

(走酒車)

1900年,崇文門箭樓在義和團之亂中被英軍開炮擊毀,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門甕城。1966年拆除崇文門城樓,發現該樓為明代所建的大木結構,木料為金絲楠木。其中部分木料後來用於故宮和天安門的翻修工程。

正陽門(前門)

(走“龍車”)

正陽門箭樓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燬,城樓在當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燒燬,現在的正陽門是民國三年(1914年)改建的。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甕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拆除。1949年後,正陽門曾被北京衛戍區佔用。1965年經周恩來批示,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1980年代騰退。

宣武門

(走囚車)

清代在宣武門外菜市口設殺人刑場,故宣武門多走死囚囚車,在城門洞頂上刻有“後悔遲”三字,民間稱作“死門”。

1927年拆毀宣武門箭樓,1930年拆除宣武門甕及箭樓城臺,1965年拆除宣武門城樓。

東便門

30年代東便門失修拆除甕城、箭樓,1958年修建北京火車站時拆除城樓。

西便門

城樓、箭樓、甕城於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環線地鐵,拆除附近的部分城牆。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在外城相接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蹟。

左安門

20世紀30年代,左安門箭樓被率先拆除;1953年,甕城、城樓和箭樓城臺被相繼拆除,護城河被取直。

右安門

1956年拆除箭樓、城臺及甕城,1958年又將城樓拆除。

永定門

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拆除永定門西側部分城牆,將原在城外馬家堡的京津鐵路終點站移至天壇。1901年修建前門火車站時又在城門東側增開豁口,鋪設新路軌。 1951年為改善永定門交通,拆除了甕城和東西兩側的城牆。城門及箭樓於1957年被拆除。

廣安門

廣安門甕城及箭樓於1940年代拆除,城樓於1957年拆除。

廣渠門

1930年代日軍佔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為道路通暢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大清門

位於皇城天安門之南、內城正陽門之北,城市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初稱“大明門”,清順治元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改名“中華門”。

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了中華門,1976年在其遺址處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地安門

俗稱“後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稱北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明清皇城北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樓以南。

民國初期為便利交通,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被拆除。1954年起,為了疏導北部城區的交通,地安門及其雁翅樓一併拆除。

東安門

位於皇城東牆中間偏南處,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其門西對宮城之東華門。東對玉河之“皇恩橋”。

1912年袁世凱所唆使的“壬子兵變”之中,東安門被燒燬。1926~1927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拆皇城牆,將東安里門一併拆除,玉河被填平成為南、北河沿大街,東牆址陸續為居民佔據,建滿房屋。

西安門

位於皇城西牆中段偏北處。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明宮城西側有大片水面,無法由西華門向西直線通行,所以西安門與東安門不在一條直線上。

1951年因附近攤販不慎失火,西安門被焚燬殆盡,所幸此前有楠木模型存世。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九門八點一口鐘

老北京城,關城前要敲三遍“點”,第一遍“點”敲過,關上一扇城門,敲第二遍“點”時,另一扇再關上一半,敲第三遍“點”,門關得只留一點兒縫隙。

趕城的人從很遠處就能聽到打點的聲音,這時都使足了勁奔跑,有時跑慢一點就被關在城外進不了城,或關在城內出不了城。

九個城門有八個城門關城時都是打“點”,惟獨這崇文門關城時敲鐘。這是為什麼呢?

據傳,當年劉伯溫、姚廣孝建北京城時,修到崇文門,城樓下正好是一個大海眼,海眼上面有個巨黿趴在上邊。如果不把巨黿壓住,它一翻身,海水就會把京城淹沒。

據傳當初北京地區一片汪洋,就因為巨黿堵住了海眼,北京才變成了陸地。

當時決定要把城樓修在黿背上,趁著它睡覺時把它壓住。巨黿醒來後發現被壓住,很不高興,就問劉伯溫:你為什麼把城樓壓在我身上?劉伯溫又是吹捧又說好話,對巨黿說:“沒關係,反正你的力氣大,身上馱個城樓不算什麼。”巨黿說:那我何時才能翻身?劉伯溫說:當你聽到打“點”的聲音就可以翻身了。巨黿一想,每天關城都要打“點”,每天都可以翻身,就忍下來不再問。誰知足智多謀的劉伯溫,命人唯獨崇文門把“點”換成了一口鐘,關城門時,只打鐘不打點,結果就成了“九門八點一口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