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你被支付宝「花呗」的营销套路毁掉了吗?

年轻,就是花呗”这句广告语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曾经,我也爱用花呗,觉得方便,后来,实在是招架不住买买买的欲望,直接关了花呗,虽然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但时间长了不用花呗反而还能省下不少钱

”去年双十一买东西的钱到今年双十一还没还完“这句话用在【花呗】上再合适不过了!

“买买买的时候有多爱花呗,还还还的时候就有多恨它。”这是我们很多年轻一代的心声。而其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便签,那便是“活跃用户”。

换句话说,花呗这样的平台,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身上。

以2017年为例,“蚂蚁花呗”官方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中,就有提到:在中国,90 后年轻一代是花呗的主力军,25% 的 90 后拥有花呗,并将花呗作为首选支付方式。

年轻,上网,乐意接受新鲜事物,是年轻一代的共同特征。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拥有自己的收入匹配不上的消费欲望。

在铺天盖地的花呗广告里,将其这些欲望归结于: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要有爱好、要有自由、要去旅游看世界,这是在广告里的“自我”。

而在广告之外,年轻人们又赋予了“自我”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心心念念的手办要买、最新款的手机要买、喜欢的口红要买、好看的包包要买。

在这个大环境下,人们的欲望在不断膨胀,人们更加追求自我。

而马爸爸恰是拿捏住年轻一代的根本需求,在花呗白条等加持下,使“买买买”变成一道捷径,让年轻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活成想要的样子,加速欲望的膨胀,激发内心的渴望。

被“消费贷”放大的欲望

在17 年的双十一中,花呗是不是让你狠狠地爽了一把?

根据蚂蚁金服的官方数据,去年的双十一,花呗临时额度提高了1760 亿元,交易笔数超过 2.1 亿笔,简直就是一场全民的消费狂欢。

说白了,花呗白条都是消费贷,只不过比银行信用卡的门槛更低、要求更少。

有了这样的消费贷,人们“买买买”的能力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原本收入较低、消费能力较弱的学生党和年轻人。

数据显示,月均消费1000 元以下的中低消费人群,在使用蚂蚁花呗后,消费力提升了 50%。

我们的钱包已经在隐隐作痛,可是,诱惑还在一波一波地砸过来—— 花呗推出了“大学生认证”,趣店公开声明“坏账不追究”,各种接待平台无处不在的抽奖和红包,让我们经常产生一种幻觉:全世界都想借钱给你,让你买,让你花。

在这种“如沐春风”的待遇下,很多年轻一代的消费欲望被无限地拉扯、放大,“买买买”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男朋友对你好不好,看他有没有给你买买买。你对自己好不好,看你舍不舍得为自己买买买。

买,决定感情。

买,决定颜值。

买,决定品位。

买,决定人生态度。

......

有时,欲望的产生并不是由于自身的需求,而是人性为根本,环境为推动力。

当周围的一切都跟“花钱”挂钩时,用户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只要你不够理智,分分钟就会过度消费,掉进消费贷的大坑里。

我花钱赌明天,还了一天又一天

这些进坑的年轻人们,真的有那么缺钱吗?

在一份大学生消费信贷调查报告中,有数据显示,将近 64% 使用花呗的大学生,都是用花呗来购买电子产品、奢侈品和化妆品。

我曾经看过一句话,简直就是心声:“在我们的一生中,戒掉爱,戒掉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戒掉花呗。

为什么戒不掉?

根据经济学家Prelec 的观点:

人们在进行信用支付时,体会到的“消费快乐”最为强烈,而“还款疼痛感”最为微弱。

换句话说,就是“先消费后还钱”让人最爽。

而花呗恰是利用了这一套路,前期利用广告去激发用户的欲望,然后再而使用“先消费后还钱”的用户心理,使其上瘾。

其实,纵观花呗的套路,不过一波又一波被广告所支配的人性。如上述所说,需求不过是在环境的基础上,将人性不断放大。

而作为一名营销人,要想不被套路,唯有克制自己心里蓬勃生长的消费欲望。

怎么克制?

有钱买的时候,喜欢喜欢真喜欢。

没钱买的时候,呸,真丑!

你的【花呗】还有多少没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