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智慧园区发展面临哪些痛点?

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新的经济形势对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结合新理念新技术的「智慧园区」应运而生。

智慧园区的本质其实是「智慧化」的产业园区,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智慧应用为支撑,全面整合园区内外资源,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的载体和平台」。

从2014 年到 2017 年,全国各地区纷纷进行智慧园区的试点和摸索。近两年,智慧园区的发展开始加快,行业规模增速也出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智慧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痛点也愈发的突出。

漳州高新区物联网示范园

痛点1:信息孤岛问题尚未解决

信息孤岛是指各部门/各条线的信息交互不能完全共享和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孤立的信息系统,最终导致「企业/政府付出了大量智慧化建设投入,却没有享受到管理运营效率提升」的问题。由于功能上的不关联、信息上的不共享以及业务流程的不透明,其结果很可能是每个部门都做了智慧化,但整体情况并未改善。

很多企业或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金,但每个部门或各条线都在自己投自己那一块。各自为政,互不交圈,自然就产生了信息孤岛。

小到智慧园区,大到智慧城市,背后反映出来的不是技术问题,更多是人的意识问题。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个原因是人和人,条线与条线之间不愿意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最终出现了「你用你的,我用我的,我不管你,你也别管我,大家互不相干」的结果。

痛点2:智慧园区投入产出之间的矛盾

智慧园区一方面加强园区内部的互动沟通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园区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

但是,与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同,智慧园区的建设算的更多是经济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智慧化带来的效益到底有多少?」提升基础设施运营保障能力、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园区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人员投入规模……这些收益如何进行评估和量化?效益和成本之间是否可以平衡?

智慧园区的本质其实代表人们对于这个园区的一个美好愿景,这个愿景就是要以可接受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然而,目前行业正缺少一个有效的模型,通过该模型将智慧园区的建设可带来诸多好处量化出来,如园区的体量、租金水平、适合用哪些智慧模块、实现哪些功能、达成什么样的效果。

完整的智慧园区体系架构主要涉及4个层面,下到基础设施层,上到智慧应用层。对于一个几十万方的产业园区而言,完善的智慧化体系建设意味着好几百万的一次性投入以及未来每年开支不小的运营维护成本。

如果建立智慧园区架构可以帮助园区减少 20 名基层员工,帮助节约 10% 的能耗,却需要投入巨额的信息化建设费用,并且每年高薪聘请多名技术工作人员进行智慧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再结合对现有员工需要投入的再培训成本,综合计算下来,投入产出结果很可能出现失衡。

痛点3:设备设施已升级完成,但管理模式并未跟上

对一个园区而言,设备设施的智慧化改造相对容易,只要肯砸钱。但很多产业园区忽略了管理体系、管理标准、流程制度的同步升级,最终导致运营结果和用户体验并不理想。

不少园区运营商简单认为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升级了,运营效能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升。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殊不知,所有的智慧化改造只是工具,上了智慧化的设备,如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没有改善,功能的提升并不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划等号。

结语

「智慧化」是大势所趋。智慧园区的发展也绝不仅是围绕「智慧」二字,更需回归「园区」本身,为园区的服务做加法,为园区的运营成本做减法,为园区的效益做加法,为园区的管理成本做减法。

通过技术倒逼运营者的提升,再通过人来引导和落实技术的进步,当「园区」与「智慧」齐飞,智慧园区的发展方能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