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的你》看,导演曾国祥如何突破青春片“怀旧”的桎梏?

“如实地拍出少年成长的痛与热情,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曾国祥对青春片的理解。

少年的你海报

作为新生代导演,曾国祥对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情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尝试着把这种理解融入自己的青春片中,从而突破以往青春片“怀旧”的桎梏,真诚地直视青春成长的痛与热情。《少年的你》上映的第一天,票房破亿,豆瓣评分达到了8.7,曾国祥也因此获得了“2019年度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导演奖”。

《少年的你》将镜头聚焦在高考前夕的校园,两个经受了“青春伤痛”的少年,因为一场意外命运被改变,但生活的热情没有使他们沉沦,他们相互守护,最终实现了道德的重建,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接下来,我以《少年的你》为例,分析一下这部影片是如何打破以往青春片“怀旧情结”的桎梏?如何更好地直视青年人个人成长的痛与热情?

青春片“怀旧情结”的桎梏及形成原因分析

对于青春片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主要是指那些反映青年生活的影片。中国真正出现青春片的时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受改革开放的影响,青年人不仅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世界和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基于这些变化,大量书写青春的影片被创作出来。

分析这些影片你会发现,它们大都在努力还原当年青春时代的场景,营造怀旧氛围,勾起人们对青春的回忆后,顺势开讲青春的故事。就像之前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和《青春派》等电影都是走的这个套路。

那么,为什么之前的青春片突破不了“怀旧情结”的桎梏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精神回归”的需要。虽然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物欲横流,人们变得更实际,人与人之间感情变淡。为了生活整日奔波的自己,忙到最后居然发现只剩下冰冷的物质,于是内心空虚浮躁,甚至迷失了自我。此时的他们急需要一种能够疗伤心灵,慰藉精神的方式,“怀旧”题材的青春片正贴合他们这种心理需要,这种短暂的逃离,能够实现他们的“精神回归”的愿望,在回忆中地思索更加真实的自己,找回曾经的自己。

其次是“自我认同”的需要。时代在飞速发展,各种变化应接不暇,我们似乎感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内心产生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充满各种担忧。青春片的这种“怀旧情结”,正好能够勾起我们对记忆的追寻。通过这种追寻,我们可以更好地复原自己的形象,并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找到“自我认同”。有了这种认同,就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自信,为未来的前行积攒力量。

最后是“时代特征”的局限。“怀旧”的青春片往往会打上重重的时代烙印,故事充满浓厚的历史感,人物紧紧地被时代捆绑。我们看到的影片好像并不是少年的故事,那些少年只是一个符号,被用来表现那个时代的特征。这样的青春片成了那个时代的回望,而不是个体青春成长的回顾。

《少年的你》打破“怀旧桎梏”,关注个人成长

在“怀旧”青春片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电影《少年的你》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另辟蹊径,把焦点聚集在了少年的“个人成长”上。《少年的你》不再去回味青春,而是直面青少年所遇到的无奈和困境,去抒发成长过程中的痛和热情,以及最后的自我救赎,从而引发人们对当下青年人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的关注。

1、 个人成长之“青春伤痛”

《少年的你》从校园欺凌这个独特的视角,深层次地向我们展示了“青春伤痛”。 陈念善良乖巧,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备受欺凌。因为怕母亲担心,她没有告母亲,选择了逆来顺受,这样更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

同样小北也在承受着“青春伤痛”,父亲早年弃他而去,母亲不堪重负也悄然离去,他是一个没有家,无依无靠的孩子,孤独与恐惧始终充斥着小北的内心。小北整天游手好闲,混迹社会,通过打架闹事来宣示自己的存在。

在我看来,欺凌者魏莱也在承受着“青春伤痛”。魏莱扭曲的内心让人感到恐惧,面对被她欺凌的胡小蝶的死,她丝毫没有愧疚,接下来继续欺凌陈念。魏莱在可恨的同时,又让人感到可怜,花样的年纪本应该快乐地成长,她却生活在了黑暗中,也许死亡就是她最好的归宿。

2、个人成长之“青春热情”

曾国祥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我希望电影能给曾经在青春里受过伤的人一点希望:其实世界没有那么黑暗,你总会遇到一个人,或是一些会帮你的朋友。而且你并不孤单,其实很多人有跟你一样的遭遇,但后来会逐渐变好。”我认为,曾国祥说的这点希望就是“青春热情”。

在陈念面对魏莱的欺凌几近绝望的时候,班上男同学和年轻警察的挺身而出,缓解了陈念在欺凌环境下的压抑,这就是“青春热情”。这种热情欺凌者不会理解,她们只会认为“为什么有那么多男人去保护陈念,她只是在装可怜”。

陈念舔着自己的伤口找到小北,小北毫不犹豫地充当了陈念的保护人。没有什么目的,也是同病相怜吧,他们都在承受着“青春伤痛”。陈念在受到保护的同时,也走进了小北的内心,两个人相互守护,渡过了一段安宁的日子,直到意外发生,小北替陈念去坐牢。

莎士比亚曾经讲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在我看来,“青春热情”就是不放弃希望,倔强地成长,即使有再多的黑暗也不屈服,始终相信光明就在眼前。青春也正是因为这种热情而格外灿烂,正如影片中小北在陈念的英语书里无意中翻出的那句话:“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3、个人成长之“自我救赎”

小北形影不离地保护着陈念,从此他无聊的世界有了意义,他那迷茫的人生突然有了秩序。小北向陈念敞开了心扉,说出很多心中的秘密。这个沉默寡言的不良少年,突然变得细腻。

在我看来,小北应该感谢陈念,若不是她的出现,也许小北还在混迹社会。小北通过对陈念的守护,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也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面对小北替自己坐牢的举动,一开始陈念保持了沉默,但是她内心承受着煎熬。陈念不想小北坐牢,但有放不下高考,最后在警察的开导下,勇于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一种成长,在担当的同时,心中的那块石头也算是落地了,自己可以很坦然的面对周围的人,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接地气并且能够引发思考的“青春片”更受欢迎

当曾国祥被问到:“被套路的青春片扎堆,拍摄青春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他回答道:“我觉得还是要接地气,要真实反映现在少年成长过程。”正是凭借着这种接地气,《少年的你》能够独具一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宏大的叙事相比,如今人们更青睐于平凡的细节,他们已经不在关心沉重的时代背景,更倾心于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唯有接地气地作品,真诚的作品才会吸引人。

“如果看完电影,每个人都能想一想,我要做一个怎样的少年?我们要给小孩一个怎样的青春?能引起观众这样的思考,就很有意义了。”影片监制许月珍的话是在告诉我们,一部真正的好电影要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就像《少年的你》一样,让很多家庭意识到青少年的成长问题,这才是受欢迎的好片。

《少年的你》之所以能够突破青春片“怀旧”桎梏,超越“精神回归”和“自我认同”需要,在我看来是因为曾国祥导演的这部电影彰显了真诚。正是这种真诚,让导演能跳出某个“时代特征”的局限,站在观众的角度细心思考,从而能直视观众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个人成长的痛与热情,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救赎,也引起我们对“如何成为更好的少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