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家人担心 身在“战役”一线的他找了个理由匆匆挂断了电话

新文化讯(记者 王娜 通讯员 徐梦晗)今天是我们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第一天进病区,也是我的第一篇“战地”日记。

刚来的确有些不适应,首先就是心理压力巨大,毕竟这次疫情的传播速度足够让人恐惧。但随着培训按部就班的进行和住宿条件的改善,我们悬着的心也逐渐平复了下来,前一晚我们每个人都通过了脱隔离衣这项重中之重的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信心。

上岗前一晚是最难熬的,对未知的前线恐惧到了极点,和家里人视频不敢多说一句话,感觉马上要泪奔,尤其看到两个孩子更是受不了,为了不让自己哭出来,也为了不让家里人过多的担心,我马上找个理由说自己有事,就匆匆挂断了电话。

随着第一天工作的结束,我对整个工作流程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防护,这也是每个人最担心的。我们这个组有四个人,由三位同济医院的老师带着进入病区,穿脱防护服都是有老师指导,老师们也很有耐心,认真的为我们穿戴好每一层防护设备。为了保证防护有效性和大家的体能,我们只能在里面待三个小时左右,虽然三个小时不长,但对于穿着厚厚防护服的我们,绝对是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考验,疗区一共50位患者,处于满床状态,家属不允许进入,所以很多生活护理,从打水摇床,到打针换药,一个小时下来我已经汗流浃背。男生体力还好,此刻明显看出我的战友们有些不适,只能坐在凳子上静静的呼吸,为了保存战友的体力我告诉自己,能多干点就多干点,一定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看着墙上的时钟真有些度日如年的感觉。

我们组有个老大姐,年龄偏大,因为进病区前把眼镜摘了,所以很多东西看不清楚,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其他人的工作强度。当我问她为什么年龄这么大还冲在一线,她坚定的告诉我,因为我是共产党员。病房里一切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大姐的鞋套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我告诉她,尽量拖着点走路,里面的塑料鞋套一定不能再破了,否则会增加暴露,就这样,大姐,坚持拖着腿蹑手蹑脚地坚持了两个小时。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中年女患者,发热39.6℃,医嘱给了退热药,半小时后患者出汗体温降到38.5℃,医嘱同时给予口服补液,但患者仍多次按铃,焦虑不安,并在床位呼喊,为什么不给她输液,希望静点输液给予消炎药,此时我分析,患者存在焦虑,于是我决定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每一次按铃我都第一时间赶到,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她的每个疑惑,帮她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下班前患者已经安静地入睡。对于心态不好的患者,我们在交班时介绍了患者的情况,做了细致的交代,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我们这个护理团队一共八人,其中四人是正式党员,一名积极分子。我们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还有一人来了以后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工作中我们党员同志都是冲锋在前,在稳定军心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党员同志在每个小组中担任组长和副组长,我把每个党员和一名普通群众分在一个组,保证每个组都有党员在,每个队员身边都有党员在,每个患者身边都有党员在。

经过一个班次的磨练,我和队员们一定能够缓解不少压力,轻装上阵。相信随着出院患者的逐渐增多,疫情得到缓解只是时间问题,面对疫情,作为一名一线的护理人员,一名共产党员,我所做的只有坚守,坚守阵地,坚守在患者身旁,坚守在同胞身边,同志们加油!——吉林省人民医院急诊EICU主管护师 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