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上映,票房197万港币,投资人破产,洪金宝执导的最好电影


小时候看《一刀倾城》,纯粹当成武侠片看。

觉得打打杀杀的镜头看的很过瘾,对那些经典却深奥的台词甚是不感冒,根本看不懂,也无法理解。

等到年岁大点的时候,再看《一刀倾城》,对打打杀杀的镜头不再关注,却更倾心于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台词,觉得实在是神来之笔,引为绝唱。

今天就聊聊《一刀倾城》中经典台词、人设、伏笔,略书心绪。写得可能有点乱,想到哪写到哪吧。

1、

谭嗣同刚出场的时候,跟九斤并马而行,说了这样一段台词:“你看,和风清清,万家灯火,无不落拓,哒哒的马蹄声,这次会不会又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这段台词可以看出,谭嗣同是个浪漫主义色彩很重的人,很理想主义式的人物。他把这次应康有为之约进京当成一种美丽的错误,认为康有为“小题大做”了,明明是“万家灯火和风清清”,哪来的国破山河,时局危艰呢?

二人饭馆用餐,九斤对谭嗣同说:“少爷,到了京城,我就到虎口胡同,买您最喜欢吃的冰糖葫芦。”从谭嗣同喜欢吃冰糖葫芦,也可以反映出谭嗣同是个至情至性,充满纯真的人物。正因为纯真、天真,所以他后来才会被狡黠的袁世凯欺骗。

谭嗣同在得知打铁匠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刀王五时,曾劝说王五出山,被王五拒绝。此时谭嗣同见劝说不了王五,便将手伸进了炭火中,“不够火,我以手代柴,令到它够。”反映出,谭嗣同这个人物的激进,做事急于求成,不顾后果。这为影片后面,谭嗣同激进变法失败埋下伏笔。

谭嗣同、袁世凯、王五三人来到城楼下,谭嗣同曾问“你看,这道城门像什么?”袁世凯说:“像一座里程碑,上面将记载我们三人未来的大事。”王五则说:“像一座墓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梦想和生命都埋葬在这里,将来也一样。”二人的回答都很明朗确切,唯独谭嗣同没有说,也反映出谭嗣同对前途未知,对命运不明。

谭嗣同和王五矗立在康有为所题写的“士不可不弘毅”匾额下,两人各有感慨。王五的是:“从来忧国之士,俱为千古伤心之人。康老先生这条路很难走呀。”谭嗣同的是:“只要志同道合,哪怕它满路风霜,总有艳阳高照的一天。”王五看得很远,很现实,认为变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任重道远。而谭嗣同则比较理想化,想得过于简单。这也是为后来变法失败埋下伏笔,不是志同道合,抱负远大就能成功,脚踏实地,认清现状才是紧要。

强武学会讲堂上,谭嗣同曾和袁世凯有过一番舌战,袁世凯认为:“国家大事,非比寻常,凡大事必有其法则,不可轻越雷池半步,便是尝试,也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步登天,不然将一失足成千古恨啊。”谭嗣同认为:“战场如官场,行事要当机立断,片刻耽误不得,要变的时候就要去变,容不下半分人情或一点犹豫,否则时机一过,天机一失,那就不可挽回了。畏首畏尾,进二退一,不是大丈夫所为。”袁世凯中庸,谭嗣同太冒进,这也是两人决裂的原因,政见不同,也暗示着维新变法必败。

2、

袁世凯刚出场时,利用瘟疫在身的无辜百姓当箭靶子,对付土匪,可见其人的人品,把百姓的命当草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谭嗣同、王五帮助袁世凯消灭了土匪,袁世凯见两人无权无势,便一句“感谢兄台相助”过场话,便登鞍上马。等听说眼前的人是谭嗣同时,立刻跑过来求证是否是谭嗣同,接着攀附,想借助谭嗣同的关系,攀上康有为这个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势力小人,可见一斑。

谭嗣同劝说王五一同进京,共谋大事时,袁世凯说:“谭兄,人各有志,何必呢?八千里地河山,千万黎民,多一把刀和少一把刀又有什么分别?”从这句话可以反映出,袁世凯不是个以国家为重的忧国忧民之士,国家的生死存亡,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离开王五后,袁世凯跟谭嗣同赴京路上,曾感慨:“有志难伸,万事难成,俗世洪流,站得住脚已经千辛万苦,想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因为不得志,难出头,所以袁世凯在官场比谁都投机,比谁都势力,墙头草,随风倒,这也为其出卖谭嗣同,投靠奕亲王,以图富贵,埋下伏笔。

袁世凯三人来到京城关下,三人面对城门时,袁世凯是这样说的:“像一座里程碑,上面将记载我们三人未来的大事!”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此次入京,袁世凯就是奔着名利富贵权势去的,考虑的是个人前程。

听说谭嗣同要推行新政,实行变法,袁世凯眉头一皱,说到:“谭兄,凡事中庸,万事三思啊。”可以看出其立场,中庸之道,以求自保,也可见其守旧顽固一面,为日后倒戈做铺垫。

奕亲王话中带话的问袁世凯,跟谭嗣同、康有为是否搅在一起?袁世凯答:“跟他们不过是萍水相逢,闲来小叙。”跟谭嗣同说话时,却说是兄弟,可见袁世凯这个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右逢源,小人嘴脸。

一边是奕亲王为代表的保守派,一边是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变法派,如何抉择?影片中袁世凯的内心挣扎拍得很有水准。桌子左边放着谭嗣同的《仁学》,右边放着奕亲王的宝剑,袁世凯喝了一杯酒后,拔剑而起,似醉未醉,似醒未醒之间,剑锋击碎《仁学》,寓意深刻,暗示着袁世凯已经倒向了奕亲王一方。

谭嗣同被袁世凯出卖后,王五提刀来杀袁世凯,两人曾有一段舌战,袁世凯说:“这一仗,输的是你们,如果你们赢,一样尸骸遍野。”充分显示了,保守派和改良派,无论谁输谁赢,都将血流成河。

3、

残阳如血,映照着王五宽阔厚实的脊背,脊背上纹着黑旗军徽号,王五在夕阳中,拔刀挥舞,胸中惆怅愤懑,““黑旗军,力万均;杀外敌,保家国。挥不掉英雄泪,忘不了家国恨;喝不尽杯中酒,唱不完别离歌。放不下手中刀,杀不尽仇人头。”当真是从来忧国之人,俱是千古伤心之士。

袭击日军火药库,兄弟们全部战死,王五痛心疾首,山河破碎,生无可恋,跳崖前“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王五容身之所?”听来,让人痛惜。

在京城关下,谭嗣同曾问“这座城门,像什么?”王五的回答很悲观:“像一座墓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梦想和生命都埋葬在这里,将来也一样。”

小舟偶遇知音,王妃和王五曾有一番对话。

王妃:“五爷似乎也是个伤心人。”
王五:“当今中华大地,只要有血性,哪个不是伤心之人?”
王五:“我的心虽伤过,但没死过。”
王妃:“好,这场雨冲得去愁思,但冲不去五爷的豪情壮志。让我替五爷助威……江湖风雨多,五爷多珍重。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王五是个有血性的汉子。江湖风雨虽多,但冲不去王五的豪情壮志。

王五为了营救谭嗣同,独闯天牢,曾跟京城四岳之一的余万山有过对话。王五:“中国自有监狱以来,监禁的都是好人居多。”余万山:“我只是一个狱卒,不是历史学家。”实在是很精辟。

王五和王妃暗生情愫,下面这段对话,也是经典无比,很罗曼蒂克。

王妃:“你想听什么?”
王五:“最动听的已经听过。”
王妃:“你会记住吗?”
王五:“我生生世世都会记住。不过今夜之后恐怕一切都会随云梦消散。”
王妃:“云会散,梦会消。但是记忆是不会消失的。人生在世,追求的是希望,但是得到的只有回忆。”


王五:“但愿生生世世的回忆之中都有你。”
王妃:“但愿年年月月都有五爷这样的知音。”

一个问的好,一个答的妙,本片的编剧张炭和司徒卓汉,不愧是香港名编剧。这样的台词,也只有巅峰期的港片才能出产啊。

洪金宝拍摄的最好的片子,没有之一。可惜这样一部片子,生不逢时,1993年上映,最终票房197万港币,投资人罗维赔了个倾家荡产。实在令人唏嘘,即便是现在,这部片子,仍然观看者很少,不得不感慨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