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三高”没有症状!就可以懈怠治疗?这些都是要命的病

什么叫病?

辞海有解释:“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确实,人们是因为出现了临床症状而理解是生病了、需要治疗了的。

头痛、鼻塞,大概是感冒了;

腹痛、腹泻大多是肠子发炎了;

心悸、胸闷怕是心脏出问题了等等。

但是有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可导致严重的结果,却没有明显的症状,以致为病人所忽视而不进行治疗或不认真治疗。


典型的事例便是如今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生命健康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实应称为脂代谢紊乱)。

传统的说法中高血压的症状是:头晕、头痛。其实多数是病人因各种原因头晕、头痛就医时被查出有高血压,两者之间并无一定关系。或则高血压初起之时稍有些此类不适,一旦日久,病人绝大多数并无症状,或无明显的症状。

因此,许多高血压病人对患有高血压并不知晓。即使知晓,因无不适亦不治疗或不认真治疗。以致我国高血压病的有效控制率不足10%。

高血糖更无症状了,即使确诊为糖尿病,由于如今大量的是2型糖尿病,多亦无明显症状。而且受1型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症状的影响,许多病人更觉得自己“既不多亦不少”,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确有糖尿病,因此治疗亦不认真。

高脂血症更无明确症状,虽有体乏、苔腻之说,其实并不相关。因此我国高脂血症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虽尚无准确统计,但估计不会好于高血压。

不只是病人有疑惑,在广泛的社会层面上亦有质疑。最典型的是对高血压治疗必要性的质疑、对高血压治疗起点(多高需要治疗?查出高血压是否需要立即开始治疗等)的质疑等等。

如有人认为高血压的标准是人为订立的,若将诊断标准提高,将使许多人免于诊断为高血压,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高血压治疗。甚至有人怀疑对高血压的治疗受到了药商、医生利益的绑架。

对于血糖的增高甚至有说法认为“糖乃人体之营养素,高些有何不好”?若说糖乃是人体的营养素,高些好的话,那么脂肪亦是营养物质,其所产生的能量,若以相等重量计,甚至是糖的2.25倍。高血压的存在,更可理解为是保障了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若这些说法成立,此类“增高”不但无需治疗,而是应该追求的了。

指标确立是经过大量医疗实践的结果

血压的高低、血脂和血糖的数值,确实原本只是一些生理的指标,但经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人们发现,这些指标过高、过低都会出现疾病的表现,有的甚至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


血压过高,动脉血管受损,导致心脑血管病;血脂(尤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更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的直接原因;血糖之升高是因身体不能利用之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不能利用的糖徒然损害血管、神经。存在这些因素之一,已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若同时存在危害更甚。心脑血管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溢血等如今已是我国民众的头号致死病因。

其实心脑血管病还不止表现在心与脑,肾动脉硬化、肾衰竭亦与之有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使病人丧失行走能力,足缺血坏死,肠动脉硬化、血栓栓塞可导致肠坏死……这一系列的问题皆源于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理指标”的异常,异常的“生理指标”便是“病理指标”、疾病的现象了。

“生理指标”与“病理指标”的划界确是人为的。但是,是依据大量的临床医疗实践确定的。近三十年来医学界盛行的“循证医学”便是这划界的“证据”。

比如30年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大于(病人的)年龄加9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但大量的医疗实践发现,出血性中风病人发病时的血压几乎都在140/90以上,而不论其年龄多大,于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改定为大于140/90毫米汞柱,并不论其年龄如何。

又如血胆固醇的增高与心血管病发病正相关,血胆固醇(尤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愈高,心血管病发作愈多。而胆固醇在5.9以下的人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低,于是医学上便将胆固醇的标准定为不超过5.9(毫摩尔/升)。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的、肥胖的、吸烟的、有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即使将胆固醇控制在不超过5.9,还是有不少的心脑血管病发作,于是对有这些情况的人便有了更进一步降低胆固醇的要求。

所以这些标准确实是人为订立的,订立的依据是临床医疗的实践,或者说是源于成千上万病人丧失健康、丧失生命的教训,订立的目的是指导治疗,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作。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如果算是一种病,确实没有多少症状,不像发高烧、肚子疼迫使病人必须立即治疗。

这些“病”没有多少症状,从表面来看可以不立即治疗,甚至可以许多年不治疗,但是其中隐伏着的是心肌梗死、脑中风之类严重危害生命的问题,怎能掉以轻心?

心脑血管病固然可治,但风险极大,关键在防。治疗高血压、控制胆固醇、控制血糖便是为了预防这些可能致死、致残的病。治疗无症状的病,是为了预防要命的病,治疗即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