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2019,罚罚不休

不是被罚,就是走在被罚的路上。

用这句话形容2019的信托业,一点都不为过。

11月28日,因存在“收益权投资项下”信托资金违规用于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等多项违法违规事实,民生信托公司收到了北京银监局的罚单;而就在此事件的前几天,中诚信托也受到处罚原因同样包括:资金违规缴纳或变相缴纳土地出让价款。



以上两件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今年以来,随着严监管和宏观调控的持续加码,信托公司过去打擦边球的做法,已经被证明越来越行不通了,这在以往是不曾有过的现象。

自20118年以来,尤其是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信托公司就已经切实感受到了监管的认真和残酷。不论是大而强的头部信托公司,还是小而美的中小信托,都没能幸免于这一场监管升级。

罚罚不休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信托业监管生态的巨变。

一.18年的旧故事

早在2018年,监管对信托公司的“大开罚戒”就已经开始了。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10家信托公司被地方银监局处罚,合计共开出了24张罚单,罚没金额达1495万元;加上被央行各地分行处罚的金额,2018信托公司累计被处罚的金额高达1600万元,其中华润信托以610万元的罚单录得榜首。

重灾区在哪里

从信托被罚的领域来看,“三驾马车(政信、房地产和证券)”受到重点监管:房地产方面主要是违规用于土地储备贷款,二级开发资质审查不合要求;政信信托则是多次违规提供担保函,资金监控不到位,以及证券投资类信托中结构化产品优先劣后比例超限等问题。



除了“三驾马车”业务以外,监管在2018年严格贯彻了《资管新规》的精神:其他违法事宜主要来自“穿透”,即信托公司未能执行穿透原则向上识别最终投资者,

未按穿透原则向下识别底层资产合规性。还有就是因违反征信管理和反洗钱等规定被罚,趋势一目了然。

小结

2017年监管的基调延续到2018年,信托业无论是罚款数量还是金额较2017都有较大幅度地增加。合规经营成为监管的重点和行业的共识,坏孩子更是不能一味纵容,下图是2018信托公司出发的信息汇总,本文不再进行展开。



二.2019趋势依旧

严监管依旧

5月17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2019年的整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除银行、保险、信托之外,本次整治工作还涉及金融资管公司、金租、财务、汽车金融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非银领域,整治范围非常全面。对于市场的影响和杀伤力,非同小可。

具体到信托领域:监管对资产质量、非标资金池业务、同业业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甚至“违背‘双录’要求”;“违规由第三方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产品”等经营都被纳入到工作通知当中;信托业为之一颤,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



处罚数据

多的不说,直接上数据:已经有超20家信托公司累计吃了37张罚单,数量和金额创下了历史新高。而房地产信托,更是其中的重灾区,用“翻车”一点都不为过。而让市场为之变色的“23号文”,对于房地产业务更是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表内外资金直接或变相用于土地出让金融资;

未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

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资金挪用于购房;

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渠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并购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等贷款管理不审慎,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开发。

信托公司在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中,有因尽职管理不到位,导致信托资金用于违规收购土地、支付土地出让价款被罚的;有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不具备二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提供融资的,都成为了信托公司被罚的原因。

涉及公司数量之多,处罚金额之大,让信托公司和从业人员都要喊疼。


带来的变化

在严监管面前,合规展业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信托公司的共识和努力。除了符合条件的432项目以外,以往的股权投资+股东借款,股权投资+债权认购劣后,应收账款等特定资产收益权等方式变相提供融资的方式,都已经被监控起来。

曾在2018年疯狂起舞的房地产信托,在2019年偃旗息鼓,表现出来的就是房地产信托募资金额和发行数量的“双降”局面。

目前房地产调控趋势没有变,针对过去信托业的种种过度扩张,政策会继续收紧,而导致的后果就是房地产信托承压,以及信托公司在房地产项目类的选择上的更加慎重。在交易对手选择上更加严格,以及在单个规模上限公职,以保证合规避免再次被罚。

罚罚不休,谁都难受。

三.信托公司被罚的背后



回归本源

趋势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从信托公司开具的罚单看的出来:与监管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这样的目的一方面是控制房地产,实施稳健的调控,而不是刻意打压;另一方面则是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限制结构化产品的结构和比例,增强行业发展的透明度。信托公司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才是使命和“初心”所在。

负面不可小觑

信托公司频繁接受来自监管的罚单,对公司业务的开展评级以及形象都会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受托管理的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以及担任特定目的机构等开展境外理财业务的时候,对于受到处罚的信托公司会有一定的限制的。

不仅如此,被处罚的信托公司可能被定为低评级,失去一些政策和市场上的优惠,对自身影响业务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自我管理

信托公司要切实加强自身管理,除了房地产业外、通道业务,资本市场等也是被罚的方向:比如证券投资业务管理不到位,结构化信托的比例超限等等,投资者的穿透识别,底层资产和违规接受三方金融机构担保等等都是违规行为。

2019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同时对机构与涉事人员采取“双罚制”的现象愈加频繁。2019年至今,已有三家先后被采取“双罚”,累计罚没345万。2018年,仅有一家信托公司享受此“待遇”;“双罚制”的能够更好地约束信托公司和从业人员,毕竟有记录可查的。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了信托公司在开业务时,合规和制度的短板是多么明显,也倒逼信托公司转型升级。罚罚不休不仅展现了监管层的决心,也让信托公司瑟瑟发抖,走在合规的钢丝线上,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



难得不是一家,大家都难!我太难了!

结束语

可以看到,信托业目前面临的挑战包括有效化解存量问题项目,但还没有达到需要“重生”的程度。虽然面临诸多罚单,以及行业风险率的上升,但始终都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平衡的过程。

罚款不是目的,转型才是根本

辩证来看,行业监管和运行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修正完善,趋于严格,市场更多的的是一个在不断修正调整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对于信托业的转型升级,要有一定的包容和理解。

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矗立;在阵痛中觉醒,觉醒后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