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论坛」新生态:智慧、协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11月23日至24日,2019(第十七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昆明市世纪金源大酒店隆重召开。11月23日下午,五场平行论坛同期举行,其中,“新生态:智慧、协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主题论坛由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恽绵主持。

在本论坛上,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勇、希杰荣庆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总裁、CEO熊星明、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曾红卫、万科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炜、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邓启东、宇培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云、日本株式会社物流趋势公司董事长花房陵、聚盟常务副总裁张猛、共生物流平台董事长、CEO卢立新等9位嘉宾先后发表了精彩演讲,内容依次如下:


01.魏勇:生产资料供应链金融模式实践


(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魏勇)

在经济增长率降低、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运行集约化,以及对规模经济、低成本运营的极致追求,使得企业尽量减少纵向一体化(非核心职能内部化),尽可能采用横向一体化(非核心职能外包)成为必然趋势,这对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提出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所谓新模式,是企业以供应链全流程为视角进行布局,结合企业自身优势,以供应链中某一环节为切入点,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形成自身的网络体系,为供应链客户提供集成化服务。同时,逐步渗透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拓展盈利空间,创造增值机会,在实力具备的情况下,逐渐开始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成为供应链管理者,产业链的组织者。

新模式基于传统模式的流程向外渗透、整合,使创新模式更符合新经济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在风险可控性、盈利稳定性、模式可持续性、集约化程度上更加出色,但创新模式因其开展所需条件具有一定门槛,对专业化有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开展中存在较高的难度。

关于中拓对供应链金融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第一,供应链金融是客观存在的,必然会发生;第二,大型流通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不管是传统金融服务,还是供应链金融服务,逃不脱金融服务的本质,安全是第一位的;第四,所有的模式创新都是围绕成本、效率和风控来做的,最终都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第五,区块链思想及技术的运用是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六,供应链金融与融资性贸易有根本的区别。


02熊星明:智领物流,慧见未来

(希杰荣庆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总裁、CEO 熊星明)

现在整个中国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流企业自身管理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所有的成本都在上升,而价格却在下行,而且客户对价格敏感性越来越强,这个是不可逆的。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如何去提高企业的效率,智能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当前智能化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数字化技术等等。

在智能化方面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个是点,所有的物流企业在点上去实现智能化,比如说仓,运,配等等;第二个是线,就是帮助客户在整个供应链服务过程中如何实现智能化。第三个是面,即产业的,国家的,比如区块链,物联网技术等等。但是作为企业来讲,更多的是要研究点和线。


03曾红卫:合成革新,助力高效减排新趋势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 曾红卫)

对于能源的需求来说,交通运输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促进因素,我们预计到2040年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将增长25%,其中亚太地区的涨幅最大,将达到40%,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区域,也意味着重型运输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要满足这样的一个增长,能源增长越来越大,碳排放量的增长也会越大。而未来社会的发展又要求碳排放量要不断的降低,这就要求能源的消耗要更有效率,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是离不开先进科技的力量,离不开先进科技对能效提升的助力,以及各个产业和领域对于限制碳排放量作出的贡献。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如何在提升能效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真正的做到降本增效,高效减排的目标,这是对整个行业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应对这个挑战,我们要从驱动能源需求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即技术、政策和消费者偏好,这三大要素其实是相互作用,也是影响中国市场发展的三大驱动力。


04.江炜:提升企业供应链效能,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万科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江炜)

万科2014年做物流的时候,很多人都对我们有误解,但我们有自己的初心,我们希望能够连接实体经济和消费者,能够连接田园到餐桌。物流是中国经济的血脉行业,所以万科非常有必要进入物流行业。万科物流的发展历程:2014年成立了物流事业部,2015年成立了万纬平台,2016年开始在全国进行布局,我们还进入了冷链行业,在全国布局了45个城市,服务了近700家的企业。万科物流的业务分为两个方面,即为企业提升效能,和保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护航。


我们常说如果只有规模没有经济的时候,规模就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们和国内外顶尖的科技公司合作打造技术,包括微软中国,我们投资入股了一家科技公司衫数科技,并合资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万筹科技,这个科技公司主要研究如何提升效率。对于一个物流公司来说,储存成本占很大一部分,如何进行优化,节约运输成本和供应链成本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的科技发展方向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智能运营,精准的温控和运输的优化;第二个是网仓计划,需要利用补货计划和多级分库技术,帮助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进行仓网的规划进行所有业务的决策;第三个方面,我们希望在三年左右完成整个物流园区的自动化的建设,使服务更加人性化。


05.邓启东:多式联运支撑下的智慧供应链

(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邓启东)

首先,我想谈一谈厦门象屿的大宗商品智慧供应链构建理念。象屿主营供应链管理及流通服务、物流平台开发运营,遵循“立足供应链,服务产业链”的思路,秉持“创造流通价值,服务企业成长”的宗旨,致力于打造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及流通服务平台,为合作伙伴构建共生共赢的价值生态圈。

第二个方面是,象屿的布局、实践与能力。象屿始终紧跟国家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的发展政策,布局关键节点资源。在东部地区、沿海港口及长江T型水域:自有及包租管理仓库、堆场40个;仓储面积逾150万平方米;仓容约280万吨;合作仓库约1400家;服务产品覆盖化工、橡塑、农产品、钢铁、木材、纸浆等。在中西部大宗商品集散区域:沿陇海线等主要铁运线路周边布局站点10余个;35公里铁路专用线;集装箱堆场及仓库逾200万平方米;2019年上半年已实现铁运量超450万吨。

第三个方面是象屿的发展愿景与方向。一是加速平台构建,优化物流匹配,通过数据沉淀及分析,实现多式联运全流程监控和多物流方案优化匹配;二是线上+线下协调发展,增值赋能,为资金方提供大数据征信,为物流承运方提供智能调度,对内管理赋能,对外服务产业;三是发展物联网技术,助力无人机库存盘点、无线监控货权技术、智慧仓储等技术的发展。


06.李云:技术驱动,数据赋能,打造智慧冷链新生态

(宇培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李云)

一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通过审时度势、适时动态的调整我们的企业战略,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新技术驱动新一轮供应链和物流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引领新的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重塑。新技术使物流产业链中的人、车、货、仓、店等要素之间产生了紧密的协同关系,并走向智慧化和智能化。

三是共建生态,互利共赢。我们每个企业都应该围绕核心主业,打造或嵌入一个商业生态圈,通过构筑新的价值体系使各经济主体发挥相应作用,并协调相互关系去创造群体价值的最大化,建立多元化、科技化、生态化的服务体系。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宇培通过全国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高效链接仓储、运输、货代等行业资源,构筑了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地网”。未来,宇培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打造完善业务流程全面覆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人、机、货、库、位”一体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天网”。宇培将根据自身整体发展战略,以全国冷链园区布局为基础,坚定不移地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在冷链供应链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通过技术驱动,数据赋能,构建S2B供应链服务新生态。


07.花房陵:日本物流的发展现状

(日本株式会社物流趋势公司董事长 花房陵)

随着电商的发展,网购越来越兴盛,快递量太大,导致出现了运输的危机,这个是日本物流目前的特征,同时日本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在降本方面的反复竞争已经到了临界点和极限。


在30年前,日本国家放宽了对物流行业的管制,导致国内的运输和物流仓储市场越来越多的人进来了,结果就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成本过高,则导致日本不得不进入了一个转换期。

在劳动力越来越少,老龄化非常严峻的社会中,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物流能够做什么?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就提出了重振经济的政策,包括物流方面的政策,即综合物流政策大纲,这个综合物流政策大纲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每一次都提出了对物流发展不同的要求。

今后中国会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国。而日本因为人口的减少,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国内的需求供给不断的减少,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要求日本在物流行业进行创新。日本的安倍首相所提出了社会5.0。接下来日本的物流会带来什么新价值,第一个是今后的日本的物流的服务水平会维持现在的高水准;第二,可以通过用机器人去代替人工的作业解决物流人手不足的问题。相信接下来物流将会被重新定位。

08.张猛:大票零担市场的自我进化

(聚盟常务副总裁 张猛)

继快递、快运的行业整合正在加速完成,大票零担市场的整合正在被提到日程上来,有两个市场表现可以印证这个判断,一是第三方物流和专线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二是上游制造业和下游流通业正在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进行供应链重塑。

大票零担市场的显性重度参与者为传统专线,也可以说,受行业发展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个群体。间接参与者为传统物流园(或市场)。更为间接的参与者为传统网点,以传统快递和快运网点为代表的,除去将300公斤以内小公斤段货物交由签约平台外,更大一部分大公斤段货物交由专线发运。


经过这两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与各位分享。第一,不能散养,只能圈养;第二,货和钱不是专线的真正所需,揽货能力的提升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才是根本;第三,人是核心而非既有业务本身;第四,聚焦存量,练内功;第五,行动改变思维,而非思维影响行动。


09.卢立新:数字供应链共生实践

(共生物流平台董事长、CEO 卢立新)

我们供应链驱动力在哪里?是不得不作出的选择,第一个是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下面就需要我们用数字供应链来提高供应链的柔性,第二个是价值网和全渠道。价值网即网状智慧供应链,这个就是从供应链到供应网的区别。全渠道则比较悲哀,我们有很多地方线上和线下全渠道没有整合好,只有数字化才能整合得更好。

另外是技术的驱动,所有的模式创新,如果不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面,我觉得是昙花一现,正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供应链的进展。

第三个人力资源,是数字供应链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不管是物流企业还是制造企业,要做数字化的供应链,必须要人力资源的柔性。我们也投资了一个公司做人力资源平台,希望通过人力资源的共享平台帮助我们更多的客户实现柔性的供应链。

(本文根据2019(第十七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同期召开的“新生态:智慧、协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主题论坛上9位嘉宾的发言编辑整理,内容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