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的《小丑》凭啥这么火?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里,有关脸上的伤疤,小丑讲过两个故事。

在面对黑帮大佬时,他说这是小时候酗酒家暴的父亲留下的;

在抓走蝙蝠侠的女友前,他又说这是为讨好情人自残的。

当我期待着,他还能跟蝙蝠侠又或者双面人哈维,聊点什么过往时,152分钟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就直接结束了。

在凶狠的黑帮面前谈暴力,在娇弱的女性面前讲感情。

这个版本的小丑似乎一直在说谎,他特别擅长找到别人的信仰和支柱,然后瞬间摧毁。

我们会说希斯·莱杰塑造的小丑好,我们也只能说希斯·莱杰演的好。

因为《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更像一个符号。

他代表着绝对的邪恶和混乱,就算光芒再闪耀,不过只是服务于蝙蝠侠。

但前不久刚环中国大陆公映的《小丑》,却造了个英雄。

有人说,看完华金·菲尼克斯的小丑,就忘了希斯·莱杰的小丑;

有人说,癫狂、残暴的小丑其实只是个老实人;

在刚刚过去万圣节,不少美国人纷纷打扮成小丑的样子乘坐地铁,似乎是想对这个糟透了的世界,表达点什么。

我害怕被举报,至于《小丑》在香港映后的一些现象,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反社会型人格的角色,引发了如此强大的反响,甚至让无数人产生共鸣,进而顶礼膜拜呢?

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

以下内容有剧透,建议看完正片后再阅读。

01

我们身边的怪胎

小丑是个怪胎,患有精神疾病。

这一点,是电影《小丑》一开始就承认的。

但在人物转变的推进上,影片并没有像30年前那样,把小丑推进化学池。

主角亚瑟(即小丑)拥有正常的梦想。

为了变成喜剧明星,他会时常记录生活中的段子,研习成功者的技巧。

即使薪资微薄,工作环境恶劣,也努力坚持。

亚瑟愿意给人带来欢乐。

他会在公交上卖力的逗笑孩子,为一次脱口秀演出悉心准备,甚至在沮丧时回应陌生人的玩笑。

亚瑟有点恋母。

他早已成年却依然跟母亲同住,帮她洗澡,与她共舞。

回到家,还会和妈妈一起看固定的电视节目。

亚瑟很懦弱,有些自闭,却一点都不坏。

即便自己的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

即便遭遇自私的同事和严厉的上司,

即使在工作时被没来由的拳脚相向,

他从来不反抗,只要这一切不会侵犯到他理想和母亲。

抛开精神问题,亚瑟这个人物几乎没什么超越常人的属性。

他可能与某个我们认识的人相像,甚至有点像励志电影的主角,只要完成一次奇遇就能变身锦鲤。

恰恰相反,影片随即把亚瑟的一切都毁了。

我们在励志电影里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在《小丑》里只有人格的破灭。

在溯源漫画人物时,选择了更写实的路线,这是影片能引发共鸣的第一层原因。

02

马丁·斯科塞斯

据说《小丑》是影片监制马丁·斯科塞斯,潜心筹备了4年的项目。

至于为啥换成拍性喜剧出名的托德·菲利普斯执导,目前还尤未可知。

不过,前段时间刚指责“漫威电影不是真正的电影”的马丁老爷子,转头就把漫改电影弄进了金狮系,也算是给漫威影业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们的确能在《小丑》里,发现不少马丁作品的影子。

比如用不缺席的穷街陋巷,让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拿到枪,男性求偶欲望的破灭,枪杀掉父权形象。

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弑父情结,经常出现在马丁的电影里,更别提《小丑》还有许多“明目张胆”的致敬。

马丁电影里的英雄,通常不懂什么普世价值,也从不组什么伐木累。

他们就像孤独躁郁的小丑,你会理解他残暴极端的自我救赎,完成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整个故事绝不会圆满结束。

有报道称,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曾诱导了里根总统遇刺事件。

这样看来《小丑》如今的影响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03

无法打破的阶层壁垒

《小丑》虽然是一部漫改电影,讲的是喜剧演员亚瑟如何改变,最终成为小丑的故事。

但透过这层皮相,我看到的是一个阶层固化的议题。

影片开头新闻里提到的垃圾和巨型老鼠,到底在影射谁,其实非常明显。

蝙蝠侠的父亲托马斯·韦恩坐拥无数资产,还即将踏足政界。

他在新闻上说企业的员工都是自己的亲人,是兄弟。

但转过头,却对曾在韦恩集团就职数十年的亚瑟的母亲不管不顾。

城市中的福利机构不断关门,底层生活水深火热。

上流人士却能在剧院里,被卓别林逗得哄堂大笑。

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他们只是什么都看不到。

《小丑》这部电影,就是想告诉我们:

在哥谭这样两极分化严重的城市里,小丑的出现是必然的。

换言之,是整个社会制造了小丑。

亚瑟在失业后爬楼梯,和变成小丑后下楼梯的一组镜头,让我想到了有类似设计的《寄生虫》。

大家仔细想想这几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热门,《燃烧》、《小偷家族》、《寄生虫》......

哪一个脱离了社会阶层两极化的问题?

《小丑》切中的话题点,正好命中了当下关注的焦点。

拿到金狮奖,从而受到主流的关注,其实并不意外。

04

开放性的结局

影片结尾,小丑在阿卡姆精神病院对心理医生说:

“你是不会懂的。”

结合钟表上的11:11和影片中经常出现的11:11。

我以为这是一种暗示,言外之意:

正片发生的故事,就和《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一样,不过是小丑编造出来的。

你可以选择相信小丑悲惨的人生,也可以认为小丑天生就是邪恶的,这都是他的谎言。

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选择权完全在观众手里。

这种看似模棱两可的立场,反而更有力量。

相信这个故事的人,会觉得阶层问题更不可调和;

不相信的人,反倒无法反驳整部电影的价值体系。

这也是《小丑》这部作品,高明的地方。

当然了,今天我并不想给反社会人格高唱什么赞歌。

这个世界有点疯狂,但愿没人会像小丑那样走向极端。

我们各自安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