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 好地才能产好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邓亚雄

汉川沉湖万亩虾稻连作示范基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笔直的机耕路四通八达,农用机械可直接开进田间,这样的标准化高效农田,在荆楚大地越来越多。

我省素有“中部粮仓”之称,连续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北贡献”。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基础薄弱,多数排灌设施带病运行,中低产田普遍居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摆脱。

好地才能产出好粮。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冬春农田基本建设的重头戏,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关键举措。

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集中连片推进,力争到2020年,我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建成后,亩均粮食综合产能可提高100公斤。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负责人介绍,按照高标准农田每亩旱涝保收1000斤粮食测算,如期建成3570万亩高标准农田,可保障357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缺什么,补什么。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非一刀切,而是对照“高标准”要求,或整治塘堰、或改造沟渠、或新建泵站,因地制宜,全面提档升级。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大、收益周期长的实际,将通过纳入财政预算、统筹使用资金、争取中央和省奖励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等多元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县市区、特别是产粮大县的资金难题。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各地探索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对承担保护任务的农户给予奖补,确保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为高质量完成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我省出台评价激励办法,对得分靠前的8个县、综合排名提升最多的2个县给予奖励,对完成任务不好的县市区,要问责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