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说明,为什么选择“新一线”城市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

据教育部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将达到834万,比2018年增加了14万人,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形势复杂”“情况严峻”……这些重复一年又一年的形容词今年落在了2019届毕业生身上,他们该何去何从?

高梓(化名)是一个从二线城市考入北京A大的学生,即将毕业的他参加了学校一场又一场的企业宣讲会,听着别人讲述的经验分享、励志故事、企业蓝图……却难以做出抉择。

虽然不打算回家乡发展,但他依然没想好自己是应该留在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追梦,还是选择去迅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寻求平衡?

相信和高梓一样面临就业选择地问题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一道比高考选择题还难的选择题就摆在百万毕业生面前。一线城市OR“新一线”,毕业去哪儿?

城市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也有所不同,相应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质量也存有差异。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就业,其就业质量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拼薪资:一线城市薪资水平占据优势



薪资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关注点,也是城市是否能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平均月收入为5970元,比“新一线”城市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高1311元。

那么,毕业三年后,薪资差距又如何?


在一线城市就业的2014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从4609元增长到9297元,涨幅为102%。薪资涨幅高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大学生(95%)。

从数据可见,一线城市给毕业生提供的薪资仍然占据优势。

看发展:一线城市发展更具潜力

中期职业晋升和发展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参考。从这方面来看,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有何差异?


数据显示,63%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生毕业三年内职位获得了晋升,高于“新一线”城市6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一线城市就业大学生中期发展后劲更足。

论保留率:三年后离开北上广深比例渐升

薪资高、职业发展机会多,让一线城市依然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城市。但有趣的是,“新一线”城市的崛起让更多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空间更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毕业即到北上广深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在逐渐下降,三年后离开北上广深的比例逐年上升。



研究发现,“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吸引力逐年减弱,到这些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至2017届的22.3%,下降了5.9个百分点。

毕业半年后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三年后离开的比例也持续攀升,从2012届的13.7%上升至2014届的21.7%,高出了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新一线”城市对外省籍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从2015届的28.8%上升至2017届的35.6%。


具体来看,在北京(82.6%)、上海(79.5%)和深圳(68.2%)工作的本科生中外省籍毕业生比例较高,但在杭州(55.3%)、天津(54.4%)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也有超过一半为外省籍,已超过被列为一线城市的广州。

新一线城市的崛起,让不少大学生对于一线城市的“执念”不再。

比满意度:多个“新一线”城市不输一线城市

并且,即使是从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评价来看,“新一线”城市也表现不俗。


麦可思数据显示,2017届本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75.9%、73.9%、71%和70.2%。而同届本科生在杭州工作的就业满意度为75.3%,仅次于北京。其他满意度较高的“新一线”城市还包括宁波(72%)、天津(71.6%)和南京(69.7%)等。

研究发现,“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正趋近甚至高于一些传统一线城市。

就业去向,因何抉择?

虽然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本科生薪资较“新一线”更具优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并没有考虑相应城市的生活成本及其他花销,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买房、租房开销方面。

即使是被贴上青春活力、追求个性的90后,也已经不能免俗地开始把梦想跟房子挂钩。所以,同样是花500万购房,“新一线”城市则能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对比后便发现生活质量高下立判。

所以,尽管传统一线城市机会更多、资源更丰富,但面对较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不少大学毕业生开始选择环境更好、生活节奏稍慢、发展迅猛的“新一线”城市。

并且,以上数据分析,个别“新一线”城市的本科生就业满意度与一线城市不相上下,就业幸福感和获得感直逼一线城市。

此外,近年来,“新一线”城市崛起之势迅猛异常,各项诱人的人才政策令不少大学生心驰神往,吸引他们前来工作落户,核心“套路”有:

——松绑户籍限制

城市户籍仍意味着资源与福利。目前,一线城市的户籍政策普遍收紧,北京2017年将继续削减近半大学生留京户籍指标。相形之下,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则纷纷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宽松户籍政策。

成都推出“蓉漂”计划,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来成都应聘的外省毕业生,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

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规定:毕业三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超过三年的,符合简单条件也可申请。

——优惠的租购房政策

“家”这个字,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里都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城市没有可居住的地方,那么,他迟早会选择离开。因此,不少“新一线”城市为了留住人才,出台了优惠的租购房政策。

南京、天津为不同级别人才提供3年租赁补贴,分别给予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公租房、购房补贴等待遇;西安全面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落户限制,毕业3~5年内可申请公租房。

——通过优惠和扶持政策营造优越创业环境

通过优惠政策营造优越创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是很多“新一线”城市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普遍做法。

天津市全方位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给予“一延一贷一免五补贴”政策。

包括:延展扶持期(毕业前2年和毕业后5年);给予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组织免费创业培训;给予1年岗位补贴和3年社保补贴;给予每月1800元最长24个月的房租补贴;给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每年最高500万元的补贴;给予创业导师每帮带创业成功1人5000元的授业补贴。

真正让大学生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除此,成都市将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实体补贴、孵化创业项目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对象,扩大到所有在校大学生。还有武汉、重庆、杭州等多个“新一线”城市都给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帮扶政策。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大抵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是待遇,第二是发展机会,第三是城市的宜居性。

所以,城市要想留住大学生,创造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规范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法治环境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