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寧死都不過烏江?卻選擇自刎?

流浪的海子


這裡是芒果論史!

項羽該不該過烏江?這一直就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首先要明白的是,項羽是可以過烏江的,畢竟當時只有烏江亭長有船,漢軍即便追上了項羽也沒辦法渡江,也就是說項羽不過烏江,不是因為不能過,而是因為不想過。

但我認為,項羽不過烏江的決定是臨時起義,而不是仔細思量後的結果。

要弄明白這一點,就不能夠僅看待項羽在烏江邊的表現,而是要從垓下之圍開始,仔細考究項羽的內心活動,從而判斷出決定他行為的內在因素是什麼。

垓下之圍:絕望

楚漢之爭中,項羽一直勝,可敗了一場,就什麼也沒了,這可能是普羅大眾眼中對於楚漢之爭這段歷史最直觀的感受。對於項羽為什麼會淪落至此,為什麼會大敗虧輸,我們不做深層次的分析,我們只需要知道項羽有多麼的絕望。

濰水之戰,韓信滅龍且二十萬大軍,項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慌”。這是因為龍且帶走的是楚軍的核心軍事力量,滅龍且之後,韓信佔領齊國擁兵三十萬,劉邦與項羽對峙,擁兵二十萬,項羽擁兵十萬。與此同時,韓信所佔據的齊國緊鄰項羽的楚國,劉邦和項羽儼然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夾擊之勢。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項羽要挾劉邦要煮了劉太公,對於項羽這樣的以“義”自居的人來說,用人質要挾對方實在是一種上不得檯面的舉動,但他還是這麼做了。為什麼呢?因為武涉勸說韓信失敗,劉邦和韓信加起來五十萬大軍對項羽十萬大軍包圍夾擊,項羽如何能是對手?

用劉太公來要挾劉邦實在是因為項羽已經別無他法了,一向崇尚勇武,誰不服就打得他服的項羽被逼得使出這等下三濫的招術其實就透露出了一個信息——項羽已經自亂陣腳了。鴻溝議和更多的是項羽對劉邦做出的一種妥協,是在實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迫不得已的讓步。

但誰能料到劉邦並不遵守承諾,在接回劉太公、呂雉等人後轉身就對項羽窮追猛打。等到韓信帶大軍圍住項羽的時候,整個楚軍陣營早已經疲憊不堪了。韓信是個戰術高手,他深知項羽此時已經陷入絕望,決不能強逼,否則可能導致項羽滅亡前的奮起反抗,倒不如圍而不攻,困而不打,僅消磨項羽和楚軍的意志,令其不攻而潰以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

為了更好的消磨項羽的意志,韓信還來了一出“四面楚歌”,因為項羽是帶兵在外作戰,並不瞭解楚地的情況,聽到四面都傳來楚地歌謠的時候,項羽的第一反應是,“完蛋了,楚國淪陷了,楚國人都被韓信俘虜到這裡來了!”這一番心裡戰讓項羽徹底崩潰,徹底失去了與韓信拼死一戰的勇氣。

項羽帶著幾百個勇士,趁著夜深突圍逃跑了,這次逃跑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它意味著項羽失去了以往的勇氣;其次,它揭示了項羽內心深處的求生慾望;最後,它促成了項羽將其幾萬士兵拋在原地當炮灰的一個既定事實。這三點正是後來決定項羽烏江行為的重要因素。

倉皇逃竄:疲憊

漢軍等到天矇矇亮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逃跑了,但一晚上的時間並沒有為項羽的逃亡帶來太多的幫助,原因很簡單,項羽迷路了。本就是深夜逃跑,再加上沒幾個識路的人,項羽和漢軍之間的距離正在迅速縮小,可以理解的是,項羽和他的勇士連續逃竄,同時還要擔憂後方的漢軍,因此他們的身體和心裡都是非常疲憊的。

但漢軍不一樣,他們有吃有喝,還休息得不錯,精神自然是要比楚軍好多了。很快,漢軍就追上了楚軍,項羽一邊抵抗,一邊逃亡,逃到烏江邊的時候已經只剩下了二十八位勇士。幾百人一起逃命,到最後只剩二十八人,這是多麼慘痛的結局,這些勇士們又該是多麼的疲憊。

對於項羽而言,這段疲憊的逃亡時間使得他的精神時刻處於高度緊張之中,他根本沒有時間,或者說根本沒有機會冷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未來的道路,思考一下自己逃跑的方向,思考一下自己逃掉了該怎麼辦,當然更沒有時間思考那些被他拋棄的士兵命運會如何。

這段逃亡時間和之前的“四面楚歌”一樣,不斷的削弱項羽的精、氣、神,讓項羽變得疲勞、虛弱,變得不復霸王之勇。

烏江血戰:最後的迴光返照

當項羽逃到烏江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漢軍已經追上了他,但烏江亭長也到了,他不再需要急急忙忙的逃跑了,他有時間冷靜下來思考,有時間來做出決策,做出選擇了。

我認為,促使項羽自刎的,恰恰是烏江亭長的一番話,烏江亭長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告訴項羽不要氣餒,大不了捲土重來,有江東父老在,至少也可以稱王。這番話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但用這番話來勸說項羽就很有問題了。

江東父老對項羽無條件的支持,所以亭長才會認為項羽有機會捲土重來,但除去江東父老之外,項羽的那幾萬士兵也陪著他一起作戰,無條件的支持他。可是他們結局如何呢?他們是否想到他們的君王已經放棄了他們,自己逃跑了呢?他們是否遭到了漢軍的屠戮,亦或是投降漢軍了呢?項羽不得而知,但當他想起來的時候,他的內心必定會愧疚不安。



這是和項羽為人處世的原則相悖的,韓信稱項羽是婦人之仁,但項羽自己的內心認知卻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有仁有義”之人。當這般“背信棄義”之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時候,他的內心絕對是痛苦的,這迫使他及時中斷自己的逃亡行動。

他看了看還剩下的這些勇士們,一共二十八人,個個都是好漢,烏江亭長的船估計裝不了這麼多人,漢軍也不會給他們機會運上幾趟,也就是說,這二十八人裡總得有人死。那倒不如把心愛的烏騅馬送過河,自己和這二十八位勇士一起同生共死!

此時的項羽又一次找回了霸王的感覺,韓信磨了他許久,磨光了他的精氣神,讓他“恐懼”得逃跑。但現在,他不怕了,人死不過頭點地,有什麼可怕的呢?他對他的勇士笑了笑,“看我為你們拿下一員漢將!”轉眼之間,一個漢軍將領就魂歸西天。

他的勇士們哈哈大笑,大聲叫好,項羽很滿意,他開始放鬆,開始放下恐懼,開始享受戰鬥與殺戮,他一個人而已,殺得漢軍血流漂櫓,殺得自己沒有了力氣,而他的勇士已經被漢軍絞殺完了,他累了,可他更像霸王了,霸王是不能被羞辱的,於是他拔劍,血灑烏江,一切都結束了。

從一開始急匆匆的逃跑,到後來淡定自若的交戰、自刎,項羽的心理活動變化是跌宕起伏的,而促使他放棄逃亡的,恰恰是前來搭救他的烏江亭長的一席話而已!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李清照有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但垓下之圍後,卻在烏江選擇了自刎。因此,有很多人不理解,昔日的蓋世英雄為什麼要在烏江自殺呢?

不理解項羽的人,或者只看表面從來不深思的人會說項羽不丈夫。稍微思考一下的人會說,項羽自尊心太強了,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東子弟都殞命沙場了,他內心覺得對不起江東父老,因此選擇了烏江自刎以謝罪。

其實上面的兩種看法都不無道理,但問題的實質並非如此。鉅鹿之戰秦朝被徹底打敗,而這場破釜沉舟的戰役的主帥是項羽。當時項羽在忙著消滅秦朝的主力,劉邦則先進入了咸陽。於是後來就有了持續四年的楚漢戰爭。


劉邦建立的西漢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劉邦其人在我而言和項羽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儘管後來項羽失敗了,在烏江選擇了自刎。但在我看來,項羽一直都是個大英雄,千古無二。而劉邦永遠都是意外成名的豎子。

至於項羽為什麼在垓下之圍後,在烏江自刎,我覺得那完全是深思熟慮後的自殺,是成全天下人的赴死,是對江東父老最後最大的報答。

楚漢相爭四年,最終劉邦僥倖得勝。其實垓下之圍後項羽本來率領八百騎兵突圍了出去,劉邦派兵在後面追擊,過淮河時八百騎兵只剩下一百多。可恨的是當時還迷了路,還被一老農錯誤的指點到了沼澤地,因此耽誤了時間,最後被劉邦追兵追上,一場惡戰後只剩下二十八騎兵,而劉邦一方還有一千多兵力。



後來項羽破釜沉舟突圍到了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先逃回江東東山再起。但項羽深思熟慮後卻選擇了自殺,他也想東山再起,讓西楚霸業名揚天下。但是如今已經是一敗塗地,只要他活著劉邦是不會放過他的。

此時項羽逃回江東,縱然能夠再組織起一支隊伍捲土重來,但劉邦此時正兵力強盛。項羽考慮的是,如果他不成功反而會給江東父老帶來滅頂之災,生靈塗炭。

項羽已經對不起江東父老一次了,他不能再拿江東父老的身家性命去賭了。項羽擔心的不是他自己的成敗,而是江東土地上那些相信他的人們的未來。因為當時形勢嚴峻,稍有不慎就會斷送江東人民的未來。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推測。畢竟歷史沒有記載當時項羽的真實心理,而且也不會有人知道項羽生命最後一刻是怎麼想的。但根據歷史對項羽的記載,他最後之所以選擇烏江自刎,絕大部分原因應該是為了保住江東,保住江東父老的未來。


貓爺歷史觀


項羽是勇猛的代名詞,他死了兩千年,後人罵他、贊他爭吵了兩千年。

鉅鹿城外,五家諸侯作壁上觀,二十四歲的項羽破釜沉舟,捅破紙老虎--宣告了秦帝國的死期已到,諸侯匍匐聽命,霸業初顯。

烏江北岸,二十六騎捨命相隨,三十一歲的霸王自刎而死,製造悲情劇--留下餘音迴盪兩千年,騷客借景抒懷,鬼雄名就。

他崇尚暴力,信奉以牙還牙,殺盡20萬降卒,縱容手下劫掠關中珠寶婦女,掃蕩平原齊國百姓。

他堅守底線,拒絕陰謀詭計,放走一生之敵,天真爛漫,想以二人決鬥解決天下紛爭。

楚漢之爭,項羽的政治弱勢,引發了項羽的負罪感

項羽在楚漢之爭處於政治弱勢。劉邦動員關中百姓,拿出項羽坑殺降卒,劫掠婦女珠寶的往事,秦人恨的牙根都癢癢。動員山東豪傑,拿出項羽欺壓諸侯可以快速形成共識。而項羽動員楚地百姓參軍納糧,以什麼理由呢?他沒有找到好的答案,包括范增也沒有找到。所以到了後來,項羽認為,楚漢之爭,就是因為劉、項二人的野心引起。這種認識在初期尚無太大危害,但是到了相持階段,副作用就開始顯現。

《史記.項羽本紀》記述楚漢相持後期時有一段話: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可見,項羽看到連年苦戰,百姓疲敝之後,內心深處是有負罪感的。在反秦的目的達到之後,他沒有政治方針,把戰爭理解成兩個人的權力之爭,也就無法形成正義感。更要命的是,項羽還有‘婦人之仁’,不管格局如何,他內心裡還是有‘仁’的底色。如果說秦地百姓的財富從山東六國掠奪而來,縱容士兵劫掠有物歸原主的成分,那麼,楚地百姓現在跟隨他戰鬥,他找不到除了錢財、功勳之外的更深層次的理由。

殘酷現實,當時的江東,真是項羽的江東嗎?

項羽帶領八千子弟兵起兵江東,已經成為我們默認的認識。其實,項羽在江東的影響力到底多大是很有疑問的。項羽和叔父項梁老家是宿遷的,後來避難,來到吳中--如今蘇州一帶。吳中的賢人,多數是衝項梁而來。而項羽,大家怕他的成分更大。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江東豪傑所剩無幾。項梁扛起反秦的旗號,江東的豪傑都已經跟隨或者後期入夥,如陳嬰等人。如果項羽想重新招攬人,大部分得靠召集舊部,比如鍾離眛、季布等人。還有一個臨江王,在項羽死後,並沒有投降劉邦,可以依靠。這些人,並不能優化項羽的組織結構。

項羽一死,楚地大部分都沒有抵抗就投降了。剛成立的漢朝的主要威脅在北方靠近匈奴的燕趙之地,相比之下楚地很太平。可見,楚地百姓並不排斥劉邦,也不想再打仗了。很難想象,在當時並不富裕的江東,項羽即使能集合舊部,如何能得到民間的錢、糧支持?

然而,以上兩點,還不足以讓項羽放棄。

心情劇烈波動,身邊只剩肌肉鐵粉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以為大勢已去的項羽扔下十萬大軍,率八百騎突圍而出,尚存百騎。到陰陵,迷失道路,又與漢軍交戰,尚存28騎,而追兵數千。項羽感慨萬千,以為老天在戲弄他,並準備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伯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軍快戰,必三勝,斬將,艾旗,乃後死,使諸君知吾非用兵罪,天亡我也。

果然,項羽分隊衝鋒,到達集合地點,尚有26騎,眾人歎服。項羽驗證了自己的能力之後,帶領26騎尋找出路。根據司馬遷的記載,這時候遇到了烏江亭長建議項羽乘船至江東。想來船很小,根本無法帶走跟隨他的26人。從富家子弟,到流亡江湖,再到稱霸諸侯,如今又在逃亡,31歲的項羽卻從沒像今天一樣身邊所有人都誇讚他的才能,而不是訓斥他、反對他。然而無所圖謀單純因為崇拜他的跟隨者,他卻不能一起帶走,項羽又感到被老天爺愚弄。他不想再被愚弄一次。然而,26人沒有一個明白人,純粹是肌肉動物,完全想不到要靠一條小船去救項羽,任由項羽胡思亂想中貽誤良機。心情劇烈波動中,沒有人幫他解脫出來,31歲的項羽看到了爺爺項燕、叔叔項梁,他們都戰死沙場,揚名四海,死亡實在沒有什麼可怕。

其實,從楚國的歷史上看,戰敗自殺的大將真不少,或許,項羽還沒有轉變過角色來吧。


夜航船水手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是最強武將的代表人物,古人有對“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這樣一個戰勝級人物,眼看過江後就可以生命安全,東山再起,而項羽卻選擇了自刎身亡,其中緣由幾千年來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只是因為項羽在逃亡的過程中,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一代戰神的隕落:項羽為什麼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

西楚霸王項羽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關於他的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更是以他自刎於烏江這一慷慨悲壯的事件最為出名,在民間流傳甚廣。

然而關於他的死因,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以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著名學者馮其庸在《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指出《史記》中,除《項羽本紀》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

反倒有多處提到項羽“身死東城”。 他還通過對地理位置的實地考證,詳細論證了項羽確死於東城,即如今安徽定遠,距離烏江120公里。無獨有偶,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考證出項羽在定遠東城被“搏殺而死”,也推翻了“烏江自刎”說。


項羽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創造了百戰百勝的神話,成為軍隊的軍魂,只要有項羽在,必定會勝的信念,支撐著整個軍隊。

這種信念,讓項羽軍隊無論戰鬥多麼慘烈,無論力量多麼懸殊,都拼死搏殺,絕不言敗。而垓下之戰,項羽完敗,戰神跌落神壇,戰無不勝的軍魂不再。因而,項羽即使能回到江東,也無法在組織這種無堅不摧的軍隊了!



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歷史早知道


垓下之敗,項羽不是一次戰役的失敗,而是整個楚漢爭霸戰爭的徹底失敗。

項羽就是過了江東,也於事無補,到最後還是會成為劉邦的板上魚肉。

與其四處逃亡而被抓受辱,還不如烏江自刎的好。

1.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打沒了楚國的全部有生力量

韓信略定齊國用了大半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裡基本上拿下去了全部齊國城池,而且還在濰水之戰打敗了二十萬楚國大軍。

楚霸王不可一世,誰都不服、啥都不怕。

但濰水戰敗後,項羽終於知道恐懼是什麼味道了。

所以,趕緊同意與劉邦鴻溝議和,結束成皋滎陽之戰。

劉邦從來都不婦人之仁,見項羽勢微,趕緊欲將勝勇追窮寇,直接追到垓下。

與韓信、彭越、英布,組成了一支幾十萬大軍的圍剿軍團,把項羽手中的十萬楚軍徹底包了餃子。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垓下戰敗逃亡的項羽,至東城的時候僅餘28騎,而自刎之時,就完全是一個光桿司令了。

西楚國幾十萬大軍都已經打沒了,江東就是幾十萬人口,又還能出多少壯丁、成多少大軍。

垓下之戰,是楚漢爭霸的最終決戰,而不是一次局部戰役,打輸了就打輸了,此戰之後,楚霸王項羽便再無抗衡劉邦的資本。

2.江東之地已非楚霸王所有

即便項羽聽了烏江亭長的話,回了江東,回了又能有什麼作為?

江東已非項羽所有。

所謂江東,就是西楚之地,春秋之時的吳越之地。

但是,韓信的齊國兵團是先佔了西楚國都彭城之後,才從西楚由東向西進兵的,與劉邦會師頤鄉。

而英布和劉賈的九江兵團呢?

出兵九江的時候,劉邦給了他們兩萬人的軍隊。

但是,英布曾是九江王,有兵壯聲勢就可以,到了九江國就收集了舊部,同時回兵西楚,逼降楚國大司馬,而後再引兵參戰垓下。

劉邦、彭越、韓信和英布四大兵團,其中韓信兵團和英布兵團都是從西楚本土殺過來的。

此時的江東西楚之地,主要城池和戰略要地都已經遍插漢旗。

這時候,項羽回江東還能有啥作為?

垓下戰後,劉邦是派灌嬰的騎兵兵團進行的收尾工作。

為啥用騎兵?

原因就是速度快。

但騎兵可是沒法攻城的。

因為根本不需要攻城,騎兵一到、漢旗一揮,西楚官吏馬上獻城投降,所以也就不勞煩步兵和輜重兵了。

唯有魯城死活不投降,項羽曾被封魯公,所以魯城是項羽的封地,魯城百姓皆是項羽部曲,又加上此地百姓守禮重義,所以就據城堅守。

但凡據城堅守,騎兵部隊就甭想攻下來,所以最後也是用了張良計,把項羽的首級拿出來、勸降魯城。

所以,垓下之後的項羽,也就還有一個魯城能支應一下,其他城池土地全都改旗易幟。

3.劉邦集團絕對不會給項羽翻盤的機會

這裡可不是劉邦一個人不給,而是整個劉邦集團都不答應、都不允許項羽回江東重整旗鼓。

為什麼?

有兩個人死活不會答應。

一個是韓信,先被封齊王,地接西楚;後被封楚王,也接西楚。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所以,韓信為了能坐穩諸侯王,也得死命追殺項羽。

另一個就是英布,英布叛楚歸漢,就項羽這秉性,但有翻盤機會必須得把英布往死裡整;而英布被封淮南王,也接西楚之地。

所以,英布為了自己安全、為了坐穩諸侯王,也絕對不能讓項羽活。

垓下戰前,為了讓韓信和英布能夠參戰,劉邦已經劃定了齊國和淮南國的疆界,基本上就把西楚的國土給分出去了。

所以,這兩個握有重兵的方面軍司令,一定不會讓項羽回江東翻盤。

項羽逃回江東,劉邦根本不用下令,也不用派灌嬰的騎兵軍團去追殺。

韓信的齊國兵和英布的九江兵就得把項羽追至天涯海角,因為之前可以說是為劉邦打仗,這時候就得是為自己的土地去打仗了。

所謂項羽與烏江亭長的對話,估計就是司馬遷根據民間傳說杜撰的。

項羽出逃垓下,就帶了800騎兵,而灌嬰卻帶了5000騎兵追擊的。

灌嬰的騎兵可不是吃素的,都是在秦帝國騎兵部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5000精銳的得勝之師,去追800喪家之犬,灌嬰他們要是追不上,也就別回來了,直接自投烏江得了。

而且,劉邦有令能獲項羽者封萬戶侯,漢初立國有幾個萬戶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五千騎兵就是累死,也得把項羽追回來。

項羽根本就跑不了,也沒有烏江抉擇的機會,所以垓下思項羽、只能做鬼雄。


減水書生


因為他的江東子弟兵都打光了,就算是回到江東,也很難捲土重來了。這些事比較好理解,對於一個項羽這樣的軍事統帥來說,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親兵一旦打光,如果再想重來以他們為骨幹組建新軍隊就不可能了。

正是在這種心理和事實情況分析作用下,他過不過烏江?既是結果已經定下來了,那自然就不度了,選擇了自殺。



戴老師講歷史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名作。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因而在楚漢之爭中落敗,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人們有種種說法。

1,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虞姬已死,項羽不願獨生!

虞姬,是哪個時代的傾國傾城的美女,且才華橫溢,舞姿美豔,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深得霸王的寵愛,也經常跟隨項羽出征。楚漢之戰時,項羽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虞姬悽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為了不拖累項羽,虞姬就舉劍自刎。虞姬的死令項羽悲痛萬分,在草草掩埋了愛妾後,項羽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邊。

  想起當年跟隨自己的江東子弟全都戰死,項羽心灰意冷,而愛妾虞姬也為他而自殺,項羽大腦一片空白。既然美人已死,他也不願獨生,於是舉劍自刎於江邊。

2,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

他們認為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3,項羽寧死不肯過烏江?可能他根本過不去!

那麼為何烏江亭長會見到項羽呢,秦漢時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長是負責治安巡邏的,所以說項羽見到烏江亭長也不一定就是在烏江邊上,或許亭長是悠閒的走出十里路才看到了項羽呢。

最恰當的解釋應該是當時情況岌岌可危,項羽根本沒有條件過江東,而亭長的一番話也只是一份安慰罷了。

更何況,項羽心知肚明,即使過了江東,哪怕是東山再起,可能還會被劉邦打敗一次,而且這種概率很大,所以還是安息吧!

項羽沒有劉邦的大氣,沒有劉邦的圓滑,他固執,暴躁,武斷,卻也直率,忠義,勇猛。也許正是這樣簡單粗暴的性格決定了他悲情的結局。

4、項羽當時率八千子弟兵過江起義,沒想到到最後不但沒有的到天下,而且從故鄉帶出的八千子弟兵也全部戰死,一個不留,項羽是個愛面子,自尊心強的人,征戰多年,如今天下未得,八千兵士又無一人帶回,便無顏見江東父老,沒臉見鄉親們,最後寧願戰死也不肯過江。


道中道道而道


項羽還想到自己又是劉邦的心腹大患,倘若此時渡江逃亡,雖江東百姓會力挺自己,但劉邦必定會以全軍之力剷平江東。以自己的兵力,完全保護不了江東的無辜百姓。 與其回去會給江東父老帶來災難,倒不如一死了之,也從而保全了江東百姓。所以項羽寧願自己死去,來解救無數江東父老,項羽最終自刎於烏江。項羽可以說真乃英雄也,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


木石前盟


因為他的自尊心太過高啦,覺得無顏去面對江東父老,所以寧願不去逃走,而選擇了自刎。


和聖嘉鈺


縱觀古代歷史,戰爭不斷朝代更替,多少歷代君王都是在戰爭中,失去自己的生命,說起歷史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這兩個英雄人物他們這兩個人既有自己的優點,也有缺點,這兩個人如果非要選一個的話,我覺得項羽是更具備軍事才能的,但是項羽最後選擇在烏江旁自刎而死,為了不愧對自己的父老鄉親,不想眼睜睜的看著劉邦稱霸天下,為了自己的尊嚴,為了自己的百姓,所以選擇自刎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楚漢之爭之初,他們兩方的實力非常懸殊,項羽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與劉邦的。從作戰方面來說,軍事強大才是保證戰爭勝利的重要支撐。當時劉邦有五十六萬軍隊,而項羽只有五六萬的軍隊,他們在彭城開戰,按照正常來說,劉邦這樣龐大的軍隊是完全沒有懸念會將項羽打敗的,但是劉邦大軍卻失敗了。從這場戰鬥中就能看出來項羽的領兵打仗能力遠在劉邦之上。 但是劉邦雖說在打仗上比不過項羽,可是他卻是一個領導能力極強的人,他特別善於用人,張良和韓信都願意輔佐他。劉邦擅長聽取他人意見,廣納各路人才,並且善於向別人虛心請教,雖然他本來才疏學淺,但是他非常樂於向別人學習而且非常聰明一點即通。而項羽卻恰恰相反因為他出身比較高,精通領兵打仗,所以他自己非常的自以為又非常自負,對自己手下謀士的意見基本上都是不允理睬。最後也因為自己性格的原因是項羽最終戰敗。 而最後一站中,項羽因為是窮途末路,而虞姬也是在為他舞了一劍後瀟灑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得項羽在隨後能夠全力以赴。但是當時的趨勢也是註定了項羽作為一個孤家寡人,是一定會面臨失敗的境地的,所以項羽才會在吳江邊上選擇去自刎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其實,項羽為什麼選擇死,劉邦一直不是很明白。因為當時的處境,項羽完全有逃生的機會,但他寧死不逃,這讓劉邦一直耿耿於懷。後來直到劉邦駕崩前,才發現真相。劉邦駕崩前身患重病,但是卻一口拒絕了大夫的治療,這是因為他不敢面對死亡,不敢面對疾病。這時的劉邦才恍然大悟,正如項羽不想面對自己的失敗一般,劉邦也不想面對這樣的局面。與其苟延殘喘,倒不如一死了之。 而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晚年的劉邦其實是和早期的項羽很相似了,兩人都是心懷天下,但是在命運面前卻無能為力,最終是痛恨自己的無能無用,才決定使用過激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一生!也用來抗爭自己的命運,的確是很讓人感覺到佩服的一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