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建了箇中國“最美豬圈”,《紐約時報》也來圍觀

用愛土地的方式,重新改變生活,與四周的人。

陳衛的田園夢

低矮的青山掩映間,一片開闊平地上,熱鬧非凡。

一百多頭黑豬,或奔跑著撒歡,或在乾淨齊整的水坑裡,游泳、洗澡、瞎撲騰,野勁兒十足。

但哨聲如果響起,它們立馬就會訓練有素的,飛奔回豬圈。

吃飯,或者,聽著爵士樂睡覺。

它們喝經過淨化處理的水,吃有機的農作物,住中國美院教授親自設計的房子。堪稱“全中國最具幸福感的豬”。

過去六年了,還是讓很多人搖頭感嘆:人生不如豬生。

六年前,為了吃上一口放心豬肉,陳衛決定自己開闢個農場養豬。

他和團隊用了一整年的時間,將杭州附近的,每一寸山村土地都走了個遍。

車都翻了好幾次,才在臨安太陽鎮雙廟村的,一處幽靜山谷裡,選定一塊土地。

之後他找來了中國美院的,知名教授陳浩如幫忙,建了一座生態環保,又兼具唯美的豬圈。

他還想再開闢一塊土地,種植豬飼料和中藥材。

為了確保種植的土壤,絕對潔淨安全,他和合夥人蟲子,挨家挨戶上門,說服村民全部進行有機種植。

家畜不吃飼料,作物不施化肥,不打農藥,農民都覺得這群城裡人瘋了。

剛開始的進展並不順利。

有一天晚上,蟲子在協商過程中,在五個村民家連續喝了白酒,最後不小心掉進溝裡,縫了九針。

淳樸的村民,被他們的真誠打動,事情漸漸才舒展開來。

在與村民的交流中,陳衛還得知,當地的農民平均年齡在五十五歲。年輕一代人,幾乎都拋棄土地進了城。

等十五二十年之後,這批人做不動了,村裡將不會再有農民。

陳衛的父母是農大教授,他自小在農田裡長大,又做過四年農場管理者,對土地十分熟悉和親近。

聽到這樣的消息,心裡自然平靜不下來。

他覺得自己有關田園的夢想,似乎可以做的更大一些。

他又租下了500畝土地。建了雞棚鴨舍。

還種上大米、蔬菜,和中藥。

全部採用天然有機的方法,飼養和種植。

貴妃雞吃有機稻米,可以在雞棚裡,隨意上下翻飛。

稻米鴨在水田裡,鑽來鑽去,捉小蟲小蝦吃。

水稻蔬菜不用化肥,不打農藥。

以蟲治蟲,靠食物鏈生長。

所有的家畜和作物,都由農民拿固定工資認領,或者返租金承包。

不管每年的產量如何,農民的最低收入,一定會得到保證。

這畢竟是件風險很大的事情,也並沒有可借鑑的成功案例,如果出現意外,全部身家都要付諸流水。

但陳衛沒有絲毫猶豫。

他把這裡取名叫“太陽公社”,寄予了它美好期盼。

2014年水稻遭遇瘟疫,收成不好。

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太陽公社出錢補貼。

而這種事情,在探索的路上,可能並不會停止。

“最美豬圈”在國際上多次得獎,甚至還登上了《紐約時報》。這為太陽公社帶來大量關注度。

頭一年就不斷有商人,表示要來投錢,但被陳衛拒絕了。

對他們來說,太陽公社是一個田園夢想,並不是圈錢的工具。

即使前期的資金,是他和一個合夥人,各自賣掉房子所湊。

相對來說,一些農大畢業的學生,選擇來此工作。

才是讓他真正開心的事情。

他最終的目的,也是想幫助農民,提高土地收入,把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吸引回來。

讓他們不用背井離鄉,就可以獲得收入保證。可以安心的守護土地,用有機的方式培育糧食。

種出好吃的米,好吃的菜;養出健康的雞,健康的豬。



而許多,已經快失傳的老手藝,也能重新閃亮起來。

就像太陽公社裡,曾婆的農家豆腐,洪廚的手工臘腸……

同時陳衛也在努力,把城裡人引到太陽公社去。

共同給村民辦實事:修建路燈,或拓寬道路……讓它變得更加舒適宜居。

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城鄉交流,更可以給城市的孩子們,一個有田園玩耍,有知了鳴叫,有蝴蝶飛舞的童年。

無論市民還是農民,這一代因高速發展所失去的,希望下一代都能找回來。



(圖片來自《太陽公社的田園夢》《臨安太陽公社航拍》《一條》視頻,太陽公社和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商務與廣告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