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晴雨交替,生姜“腐烂病”易流行,学会科学防治才可高效防控

当前,正值生姜收获季节,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菜农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但在生姜栽培的过程中,有的姜田受重茬种植、阴雨天多等因素的影响,姜田内土传病菌较多,从而引起生姜发生土传病害,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生姜“腐烂病”,直接影响生姜的正常生长,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减产损失。虽然生姜已经收获结束了,但是田间的管理工作可不能松懈。生姜收获结束后至明天清明前后,是姜田的闲置期,菜农想防治生姜腐烂病的发生,就得利用这段时间做好土壤处理工作。接下来,农技有料将通过姜腐烂病的介绍、症状识别、发病因素、侵染规律及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解,希望对种植生姜的菜农有所帮助。

一、深入了解生姜腐烂病

生姜腐烂病,在部分地区被菜农称作为“腐败病”、“青枯病”、“姜瘟”,是发生在生姜栽培生产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我国各个生姜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旦生姜发生腐烂病,通常会引起田间生姜大面积腐烂死亡,造成20%~30%的减产损失。对于发病较严重的姜田而言,减产损失可达到80%以上,甚至整个地块毁种失收,对生长的品质及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般来讲,染病生姜不耐储存,因为贮藏期间仍会引起生姜腐烂。此外,腐烂病不仅只危害生姜这一种作物,还会危害瓜类、茄果类、豆类等多种蔬菜。秋季阴雨天逐渐增多,高湿度环境条件下,菜农务必要做好生姜腐烂病的防治工作。

二、生姜腐烂病的病原介绍

该病原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性,适宜病菌生长的环境温度是10℃~40℃,最佳温度是20℃~30℃,尤其当条件空气湿度及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有利于促进病菌的增殖与萌发速度;该病原菌喜欢中性土壤,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是6~8,当土壤pH值是6.6时,病菌生长速度最快;该病原菌传播途径十分广泛,能够借助种姜、土壤、病残体、未腐熟的肥料、雨水、灌溉水、风、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传播,使病菌在姜田发生频繁侵染;该病原菌存活时间较长,尤其是随病残土落入土壤中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可长达2年以上;该病原菌潜育期较短,尤其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病菌萌发-侵染-病害发生,整合环节只需要5~7天时间;该病原菌多种植物都存有潜在的致病力,比如瓜类、豆类、茄果类等多种蔬菜;将该病原菌置于50℃以上高温环境中持续30分钟,病菌将失去生长迹象,因此该病菌的致死温度是50℃。

三、生姜腐烂病的症状识别

1.腐烂病对茎秆的危害

茎基部受害症状:接近地面的茎基部发病初期,茎基部受害处会呈现出水渍状的病区,病区颜色一般为淡黄褐色,茎基部发病处则会失去光泽。随着病情的发展,茎基部受害处会逐渐变软甚至腐烂掉,腐烂处会溢出白色的汁液,并且伴随有恶臭味,最终茎基部受害处只留下一层外皮。
地上茎受害症状:地上茎发生腐烂病初期,发病部位会变成暗紫色,随着病情的发展,地上茎的的部分组织,甚至全部组织都会逐渐出现褐色的腐烂现象。

茎秆受害症状

2.腐烂病对叶片的危害

腐烂病发生危害较轻时,植株上的叶片会凋零下垂,受害叶片的叶缘会向内卷曲。从外观来看,受害叶片的叶尖及叶脉部位,会变成黄色至深褐色,最终叶片则会出现提前落叶的现象;腐烂病发生较重时,从外观来来看,受害叶片会变的萎蔫卷曲,病叶颜色也会有原先的黄色变成枯褐色。到了腐烂病发生后期,会引起茎、叶枯死,甚至可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叶片受害症状

3.腐烂病对姜块的危害

姜块发生腐烂病时,一般病菌前侵染植株根茎上半部的母姜,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菌会逐渐向子姜和孙讲扩展。姜块染病时会有外箱内腐烂,尤其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姜块的发病部位会长出黄白色的菌丝。受病菌潜伏侵染的姜块,在生姜贮藏期间仍会继续发生腐烂病,导致姜块出现大量腐烂的现象。

姜块受害症状

四、生姜发生腐烂病和哪些因素有关

病菌能够随病残体落入土壤中存活,也能在种姜内存活,那么菜农将种姜进行播种,就会导致生姜苗期发生腐烂病,或者在生长生长过程中,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土壤中的病菌就会萌发、侵染,从而引起生姜腐烂病的发生;生姜腐烂病,是一种在温暖、高湿环境下发生的病害,田间环境温度达到20℃~30℃,且土壤含水量较高,或田间空气湿度较高时,容易引起生姜腐烂病的发生;农事操作不精细,菜农在姜田进行农事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生姜植株或根系造成伤口,这就会为病菌侵染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引起生姜腐烂病的发生;没有发酵腐熟的肥料中,也有可能携带大量的病菌,那么菜农在给生姜施肥的过程中,施用带菌肥料会引起生姜腐烂病的发生;田间地下害虫较多,地下害虫会对土壤中的姜块造成伤口,再加上害虫活动的过程种能够将病菌进行传播,田间地下害虫越多,生姜腐烂病发生就越严重;耕作方式不合理,姜田发生过腐烂病后,菜农将生姜连作重茬,或者将生姜和瓜类、茄果类、豆类作物进行轮作,那么土壤中就会有较多的病菌,容易引起或加重生姜腐烂病的发生;浇水不合理,大水漫灌导致田间湿度较高,容易为病菌创造增殖、萌发的条件,同时也会导致土壤变的黏重,通透性差,容易引起生姜腐烂病的发生;生姜生长期遇多雨季节,雨后田间出现积水现象时,如果在遇到烈日暴晒,姜田就会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引起生姜腐烂病的发生。

五、生姜腐烂病的侵染规律是什么

初侵染:腐烂病菌能够随病残体落入土壤中存活,也能在种姜内存活,有时候没有发酵腐熟的肥料中也会携带病菌。这就意味着,菜农将带菌种姜进行播种,可导致生姜幼苗期发生腐烂病。当然了,将带菌种姜调运也能实现远距离传播;在生姜生长的过程中,土壤中的病菌在条件适宜时也会萌发侵染,从叶片的水孔处侵入植株,从而引起姜田发生腐烂病;此外,菜农在给生姜施肥的过程中,使用没有发酵腐熟的肥料,肥料带菌也会引起姜田发生腐烂病。以上都生姜田间发生腐烂病的重要初侵染源。

再次侵染:姜田有生姜发生腐烂病后,生姜的各个发病部位会产生新的病原菌,病菌又会借助雨水、灌溉水、风、进行传播;菜农在发病姜田进行农事操作时,会对生姜植株造成损伤,也能对生姜独揽并起到传播作用;此外,田间地下害虫较多时,地下害虫会对地下姜块在伤口,病菌能够从茎块伤口处侵入引发病害,再加上地下害虫在田间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对病菌起到传播的作用。由此可见,生姜腐烂病传播途径十分广泛,以至于腐烂病菌在田间反复发生侵染,最终导致生姜腐烂病扩大蔓延,这也是该病害防治难度大的重要因素。

六、生姜腐烂病的科学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留选无病种姜及种姜消毒:留选种姜时,建议从没有发生过病害的姜田选种,选择颜色鲜黄、组织致密,芽口多且完整无伤痕的老将做种。尤其在种姜播种前,应适当的将种姜晾晒5~7天。也可以在播种前,对种姜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可用甲醛溶液将种姜浸泡6个小时,之后将种姜捞出来堆闷6~12个小时进行播种。也可以给种姜块粘一层草木灰,然后进行栽种。这样可有效减少种姜带菌数量,从而降低生姜苗期发生腐烂病的几率。选地整地:菜农在栽培生姜时,建议选择土质疏松、高燥平整、土质肥沃的地块。并且将田间土壤整平,以免雨后低洼处出现积水现象。此外,修建姜沟不宜过长,一般15~20米最佳。此外,还要在姜田秀较好排水沟,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连阴雨及大暴雨天气下,雨水能够从排水沟顺利的排出去,以免病菌通过雨水流动进行传播,或导致田间湿度过高而促进病菌的增殖与萌发。
浇干净水:腐烂病菌能够借助雨水滴溅、灌溉水流动进行传播。也就是说,水是腐烂病的重要传播途径。那么菜农在给生姜浇水的过程中,要注意 浇水方式、浇水量、以及水的来源。首先要改掉大水漫灌、串灌的浇水方式,建议采用喷灌、浅水沟灌、泼浇的方式,正确的浇水方式,从一定程度来讲,能够避免浇水过多的现象。尤其要注意浇水来源,不能使用病田流过的田沟水,建议使用没有被病菌污染过的井水、山间泉水、河流水等。防止病菌通过灌溉水传播的同时,有能降低田间湿度及土壤含水量,创造不利于病菌增殖与萌发的条件。
施干净肥料:为什么要强调施用干净肥料呢?因为没有发酵腐熟的肥料中会携带病菌,菜农如果施用带菌肥料,就会引起生姜发生腐烂病,带菌肥也是引起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那么菜农在给生姜施肥的过程中,要施用足够且发酵腐熟的基肥,肥料中可以混合一些草木灰。值得注意的是,菜农不能使用病残体沤制土杂肥,这么做的目的是避免肥料中有腐烂病菌。从而减少病菌的侵染途径,降低生姜腐烂病的发生几率。
轮茬换作:
合理的对发病姜田进行轮茬换作,是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有效途径。如果姜田发生过腐烂病,那么菜农就不能在发病地块继续种植生姜,也不能在发病地块种植瓜类、豆类、茄果类等多种蔬菜,否则土壤中的病菌会越来越多,腐烂病的危害就会日趋加重。因此,建议菜农在发生过腐烂病的地块,种植葱蒜、菠菜、玉米、小麦、甘薯、水稻、油菜、白菜、萝卜等作物,并且进行3~4年的和轮作,可有效减少发病地块土壤中的病菌数量。精细农事操作:病菌主要从生姜植株伤口处侵入,那么菜农在姜田进行农事操作时,就要尽量避免对植株造成损伤。尤其当姜田发生腐烂病时,要先处理健康植株,后处理发病植株,以免在农事操作的过程中,将发病植株上的病菌传播到健康植株上。由于植株伤口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不容易愈合,为了减少病菌从伤口处侵染,那么菜农就要避免在阴雨天,或浇水过后进行农事操作。此外,农事操作结束后,建议对生姜喷一些杀菌剂,提前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及时铲除病株:如果姜田有生姜发生腐烂病,那么菜农要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将发病植株铲除掉,必要时可连同发病植株周围的健康植株一并除掉,病挖走发病植株周围的土壤,以免病菌进一步传播。此外,还要对发病植株周围土壤撒上石灰或者漂白粉,及时做好土壤消毒工作。生姜采摘结束后,彻底清洁田园,残枝病体要清理出去,并且对田间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尽可能的减少下一茬生姜栽培的田间初侵染源。

2.药物防治

防治地下害虫:种姜和生产田,在栽培之前要做好土壤处理工作,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以免害虫对生姜植根茎部造成伤口,从而引起病菌从伤口处侵入,还可以避免害虫在活动的过程中,对病菌起到传播的作用。对于蛴螬等地下害虫发生较严重的地块而言,菜农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药剂有:辛硫磷乳油、敌百虫可湿性粉剂、甲奈威可湿性粉剂、氯氰菊脂乳油、菊·马乳油等。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
生姜发生腐烂病初期,也就是菜农发现生姜叶片出现凋萎下垂,叶缘卷曲的现象时,可及时对发病植株,以及病株周边的植株进行喷药防治。一般7~10天喷药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4次会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连阴雨及大雨过后要立即补喷。

常用药剂有: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噻菌铜悬浮剂、叶枯唑可湿粉剂、氯溴异氯尿酸可溶性粉剂、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敌磺钠可湿性粉剂、波尔多液,琥胶肥酸铜可溶性粉剂、氢氧化铜可湿粉剂等。

防治总结:以上就是生姜腐烂病的介绍、症状识别、发病因素、侵染规律及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技术,供广大菜农朋友参考。农技有料认为,菜农要想防治生姜腐烂病,首先要注重病害的预防工作,从控制腐烂病的初侵染源入手,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才可高效防控。

文丨农技有料

图丨头条免费正版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