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长山村:满山“绿”,满眼“笑”

从昌宁县城出发,两个多小时后,在乡村公路的一端出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庄。放眼望去,周围是连绵的群山,星星点点的房屋傍山而建,这就是昌宁县勐统镇长山村。

丨昌宁全貌(何新闻 摄)

长山村地处勐统镇西部,距镇政府16公里,全村辖24个村民小组,常住912户4105人,其中苗族群众聚居的10个村民小组共340户1685人,占总人口数的41%,是保山市苗族聚居的第一大村。

1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走进村里,一幢幢整齐的苗族新居映入眼帘。青瓦白墙,墙体上还绘有苗族同胞生产生活的画面,不时看到村民在水泥路上骑着摩托,将一袋袋玉米运回家,三五个孩童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追逐打闹。

“这里是陀螺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64户291人,苗族同胞居多,有55户。搬迁以后,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就医就学条件也好了。”长山村党总支书记周迎春一边介绍村里的情况,一边带我们在村子里参观。

长山村是昌宁县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2015年,昌宁县委、县政府将其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结合长山村实际,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中之重,精准发力。截至目前,全村易地扶贫搬迁户242户,涉及5个集中安置点。

吴绍兵一家是从火皮地自然村搬迁过来的,这个32岁的苗族小伙子正在新家的小院里打扫卫生,见到我们,他停下手中的活和我们聊了起来。“以前火皮地发生过小型滑坡,没有搬迁之前只要一下雨,晚上睡觉都担心,睡都睡不着。”回忆起雨季在火皮地的生活,吴绍兵仍心有余悸。

丨村小组长吴绍兵

一谈起眼前的日子,吴绍兵眼里满是笑意。“现在搬出来,房子结实了,下雨天也不怕了。原来怎么也想象不到现在能住那么好的房子。我家老房子那边坡陡,道路难行,房子是土坯房,比较窄,一家人住着很拥挤。现在新房宽敞,我们一家5个人足够住了。”

吴绍兵告诉我们,周围的邻居都是搬迁过来的,各级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的“实策实招”让大家都愿意搬出穷窝、住进新居。勐统镇通过精简设计,降低造价,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意愿,将房屋风格结合苗族传统生活习俗,去掉了屋内的“隔心墙”,统一实行“打二建一”,保证工程造价不超标。通过组织搬迁户、施工组统一预定采购建材,协调供货商“凭量让利”,从中节约支出。

“我们现在有两种户型,107平方米的砖木结构造价为11.6万元,124平方米的砖混结构造价为15.9万元。通过整合地质灾害点迁建、扶贫补助、农发行扶贫贷款资金,为每户搬迁户提供15万元的资金补助,建设砖木结构的可以少贷款,也可用结余添置家具或者搞搞生产;建设砖混结构的自己只需再添补9000元,这减轻了很多搬迁户的负担啊。”周迎春感慨,因为政策好,不少搬迁户由“要我搬”变成了“我要搬”。

丨火皮地下村文化活动广场

村里还对24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229户农村危房改造户实施继续跟踪,定期检查,为住房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8年,投入资金13.01万元,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以产业培育、扩大就业、自主创业等为途径,让群众不仅能“搬得出”,还能“稳得住”。

“这个易地搬迁太好了,我们现在就不需要考虑重新盖房子的问题,有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家,住进新房也没有太大压力。明年我要争取买一辆车。”吴绍兵编织着对未来的设想,他相信,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2 保金山也要保青山

绕过村寨来到后面的山上,远眺便是满眼绿意,走近发现是一排排长势良好的果树,枝头挂满了青绿色的果子。“这一片是澳洲坚果,再往上那一片是核桃,我们根据长山村的气候土壤,结合苗族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来规划,在海拔1600米以上地方种植核桃,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方种植澳洲坚果。”周迎春指着眼前这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果林说道。

2017年末,长山村干果基地面积达2.02万亩,实现人均拥有干果产业面积4.87亩,带动农户895户3580人,贫困户272户1080人。

丨昌宁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李永周介绍长山村蚕桑养殖

除此之外,种桑养蚕为村民们增收致富带来了更大的机遇。村民们在养殖之前把养殖蚕的数量报给技术员,技术员根据整个村的需要跟蚕桑公司统一购蚕种,与蚕桑公司签订合同,养出来的蚕茧由他们统一收购。由于养蚕收入可观,长山村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8年全村养蚕户达303户,新建大蚕房1330平方米。

“养蚕好啊,比在田地里干农活轻松,而且效益也好。全村现在总共有5800多亩桑树,按照我们这里的情况,2.8万到3万条为一张蚕,2018年底全村养了1800多张蚕,收入达353.6万元,2019年预计收入会突破500万呐!”周迎春笑着眯起了眼睛,憧憬着今后的幸福生活。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我从今年开始种桑养蚕,加上媳妇外出打工的收入,全家一年大概有三四万块钱吧……”吴绍兵掰着手指算起了自家的经济账,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还忘了一个,我刚兼任了护林员,一年工资一万五左右。”他拍拍脑门笑着补充道。对他来说,护林员是一个新的身份。

丨澳洲坚果

长山村拥有林地面积26476.5亩,森林覆盖率达40.46%,为了保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扶贫”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吴绍兵担任的护林员就是通过开辟公益性岗位的方式,按照县管、乡聘、村用的原则,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吸纳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负责森林管护,鼓励村民们参与环境保护,增加收入。同时,长山村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来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2018年实施退耕1614.9亩、义务植树8万株,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灶也都出现在了村民的新家中,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周迎春描述着在脑海中形成的产业发展“三期规划”。“我们近期要重点发展蚕桑、香料烟产业;中期要发展商品率较高的畜牧业,成立1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建设2个欧牛养殖示范点;远期要重点发展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坚果、泡核桃等经济作物。总之要合理布局,长短结合嘛!”长山村未来的美好蓝图在周迎春的勾勒下一点点清晰起来。

“老屋变成了新房,日子也越来越好了,这些是我们眼睛能看得见的变化。还有,以前村里来了客人,村民见到都不打招呼,现在他们会请客人到自己家里坐坐,倒水给客人喝。以前整天晒晒太阳不想干活的懒人多,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搞产业,互相较着劲,看谁家的日子过得更好,这些才是看不见的变化呢!”

丨“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作为长山村陀螺坪巨大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周迎春捕捉到的不只是旧貌换新颜,更多的是积极淳朴的民风和人们内心深处细枝末节的转变。如今,文盲、懒汉、捕鸟人的“苗寨老三样”,变成了能人、大户、好榜样的“苗寨新三样”。

正如村头文化广场上赫然耸立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在党的领导下,生长在长山苗岭之上的幸福之树正在“民族团结+易地搬迁”和“生态扶贫+产业发展”两股活水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扶贫”是为了民生,“生态”也是为了民生。“生态扶贫”将两项民生事业合二为一,两者相互促进、有机协调、互相增益,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