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老照片:陕甘总督左宗棠与西征的湘军将士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这一组老照片由俄国摄影师拍摄于1875年的甘肃和新疆,记录的内容是陕甘总督左宗棠与他的西征行动。1866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由其率领湘军镇压西北的捻军和陕甘回乱,后来又进军新疆。


兰州湘军营地。左宗棠率湖湘子弟西征,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他通过10余年的苦心经营,不仅平定了叛乱,也收复了失地。随军西征的杨昌濬赋诗《恭诵左公西行甘棠》,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装备大炮的湘军部队。左宗棠率领数万湘军征伐途中,有感于当地气候干旱、风沙弥漫,命令军民广植树木,一路上种了一二百万棵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在西北的沙漠和戈壁滩中,这些树木防风固沙,形成了绿树成荫的塞外奇观,“左公柳”即得名于此。

湘军的大炮。1872年,左宗棠设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以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他从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抽调来一大批技术工人,壮大技术力量。制造局生产的武器基本满足了西征军的装备需求。
湘军士兵在河上划着他们的炮艇。就在拍下这些照片的1875年,左宗棠已平定陕甘局势,于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筹集军饷、采运军粮、整顿军队、改善装备,为收复新疆做了充分准备。1876年4月,左宗棠从兰州移营肃州,开始向阿古柏发起进攻。
在战乱中沦为废墟的安西城。这一年左宗棠已经是64岁的老人了,他南征北战从未推辞。不仅不辞劳苦,而且与将士同甘共苦,以总督之尊用着简朴的衣食。当时经费短缺,士兵的饷银经常拖欠,但没发生过哗变之事。当他受命督办新疆军务时,甚至有将士赶赴兰州自请随征出塞。

兰州附近的石磨关要塞,角上有信号塔。军饷是令左宗棠头痛的大事。7万大军长途远征,所需要的费用无疑十分巨大。但是,就地筹饷远不足用,各省协饷长年积欠,朝廷拨款微不足道。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难题,从1874年开始,他大借洋债,使出征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手持枪支的湘军士兵,胸前写着“亲兵”二字。
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关城。左宗棠由此挥兵出关,征伐阿古柏。
被夷为平地的肃州城。军纪涣散是晚清军队的痼疾,而左宗棠特别重视整顿军纪。他指示前路统带官刘端冕、总理西征军营务处刘锦棠说:“前檄该提督等申明纪律,除临阵外不准滥杀,不准奸淫妇女、搜抢财物、烧毁粮食,如敢故犯,准随时军法示惩。”
满目疮痍的古城镇。左宗棠的西征军开进新疆以后,兵锋所指阿古柏望风败退,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同时粉碎了英俄两国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左宗棠经略西北这段历史,读来令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