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个比曾国藩还厉害的湖南人


人们似乎倾向于把曾国藩当作他那一代人中最伟大的一个,当作大清时代最杰出的汉人相对于左宗棠这种类型的人而言,曾国藩属于对中国人更有吸引力的那种类型首先,曾国藩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学者其次,他的忠心和诚实在他自己的时代无与伦比;他能吃苦,最重要的是具有精神耐力;他的才干更是不容置疑他为人和蔼,对人体贴,极为忠诚导致曾国藩与左宗棠彼此疏远的一系列事件是可悲的,不论是对国家而言,还是对他们个人而言。

他们为此懊悔,彼此在心中都为对方持有最高的敬意对于他们的争吵,无人能够评判谁是谁非,因为他们谁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对方这仅仅只是不相投合,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分歧从来没有堕落为宿怨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多次评论,清楚地表明了他对这个大人物的高度尊敬当曾国藩于1872年去世时,左宗棠的反应,如同他们是一辈子的友人另外一个印象是:两人之间的疏远,左宗棠比曾国藩更加在意。

对于他们之间的分歧,曾国藩比左宗棠更为敏感有次,某人拿着左宗棠的推荐信来到南京曾国藩甚至懒得读信,就提笔在信封上写了几行字:“曾见其人,夙觉其贤,惟系左某所保之人,故未能信”然而,曾国藩在去世前不久,在苏州会见了一位名叫吕庭芷的高官,那人刚从甘肃返回于是两人长谈甘肃局势曾国藩谈到他跟左宗棠之间的分歧,说道:“我生平以诚自信,而左公却向皇帝报告,说我假报天王儿子的死讯,所以我不免对他耿耿于怀。


不过,你平心而论,不要隐瞒,也不要客气:左公这人究竟怎样?”吕庭芷说,左宗棠处事精详,律身艰苦,体国公忠,照他看来,是朝端无两曾国藩拍案说道:“的确如此!如果左公离开甘肃,不但我不能取代他,哪怕胡文忠起死回生,也是无法代替他啊你说左公朝端无两,我却要说他是天下第一!”曾国藩此话传开,得到不少好评人们说,这表明曾国藩确是一位“达人”尽管他很不喜欢左宗棠,他却能承认左的才能和左对国家的巨大价值。

“达人”一词通常包含的意思很难贴切地翻译出来这是对一个中国人的最高赞扬,因为“达人”的品性是有儒学定义的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评价是值得注意的他对左宗棠的了解很少有人能及,他的看法一般会得到中国人的认同他们认为左宗棠是大清时代最伟大的汉人将军但是在学术上,在整体的人格魅力上,似乎他还不能与曾国藩比肩他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还算不上伟大的学者他的脾气在中国名人当中是罕见的,属于会伤害中国人感情的那一类。

他的唐突冲撞令中国的文化人感到不安,他对争辩的喜好使他交友颇难他不分时间、场合或对象;管不住嘴巴,畅所欲言,与当时的风气格格不入他总是不堪沉默,这个特性到晚年几乎成了饶舌他在交谈中争抢话头到了如此地步,京城的官员在他说话时都会躲开他的话锋很自然地总是转向西北,而北京的官场对西北并没有很大的兴趣人们崇拜他的成就,尊重他的才干,但对他本人并不热情北京充满了阴谋,而左宗棠并不明白宫廷政治的微妙。


他在这种气氛里感到不适,他的存在又明显地令京城的官场感到不安左宗棠离开了西北,在那里他是无冕之王;他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他虽有荣耀,却并无大权;要求一位年逾70的老人恰如其分地调整心态,未免有些过分在西北,他的话就是那块土地上的法律,他已经完全习惯于人们对他无条件的服从在北京他不能如鱼得水,只有在西北,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左宗棠他在那里有施展才干的舞台他的工作能力是惊人的。

他不但要巨细无遗地领导大量的行政工作,还要亲自撰写大量的奏章,保持广泛的通信往来,亲自在收到的报告上签署意见,有时还要写诗,每天读几篇孔孟著作来给自己充电有些人强调一个问题:左宗棠在镇压回民运动的过程中几乎消灭了西北的居民这里尽管没有明说,却暗示了一种推论:左宗棠是个冷酷无情的嗜血之徒左宗棠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奉命执行的任务,只能在严酷现实的基础上完成,而不能依靠伤感。

一个人的判断力若以伤感为主调,他就无法在处置这类事件时大功告成这种事情只有性格坚定的人才能搞定有些在战争史上显名的人物的确可以用冷酷无情来形容,并且可以用到这个单词蕴涵的极度贬义但绝非所有的战争名人都是如此左宗棠绝不是一个残忍无情的人他对人类的痛苦并非麻木不仁,他所从事的工作所具有的血腥的一面,不会给他带来任何乐趣恰好相反,他最大的安慰是治愈他的作战必不可免造成的创伤。


他采取的措施,根据时间、地点和相关百姓的特点而有所不同西方人有关左宗棠的多数评论,给他贴上一些标签,如保守,好勇斗狠,排外,反对进步这些标签是否对他适合,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他的保守表现在哪里?仅仅因为一件东西被人们使用了多年,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就要说这是一件坏东西,他是不能认同的;或者说另有一件东西,仅仅因为它在其他国家非常流行,就说它是一件好东西,他也不肯认可。

他的好勇斗狠表现在哪里?他坚持一个朴实的信念:与其受人欺压,不如奋起反抗;如果不加反抗,欺压就会永无休止;但是,如果第一次欺压就遭到强烈的反抗,那么哪怕是由武力所强加的屈辱,就不会无止无休了至于“排外”一词,使用过于泛滥它的涵义似乎是专指东方人有关外国人与左宗棠交往的所有现存记录一致表明,他们都受到了礼貌周全的接待一般而言,外国人与左宗棠相处很好,但原则上他不喜欢外国人对他或他的国家指手画脚。

他对来自国外的影响所持的态度,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杰出领袖所持的态度相差不远关于他是否反对进步,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对“进步”一词的定义他是率先提出建立现代中国海军的人物之一;他不倦地呼吁重组和重新装备军队,而且实实在在地重新装备了自己的部队;他把机器引进到西北,致力于在甘肃开发羊毛产业,是他那一代中国人中最伟大的建设者;他还不断地努力提高辖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


《年谱》中多处提到左宗棠关注外国报纸,令人推测他会定期收到那些报纸于是可以假设,他的幕府中有人代他看报一份报纸谈到德国研发了一种新水雷,引起他的高度重视他立刻写信给总理衙门;告知这种新水雷的消息,催促他们选派一组年轻人前往德国学习如何制造这类武器,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新武器当他得知普法战争爆发,他写信给总理衙门,提议中国从中斡旋争端。

他当然并不认为这对中止那场战争有什么好处,而是为了表明中国知道世界上在发生什么事情,并决定打破所谓的国际协同,参与世界事务,而不再置身事外,成为牺牲品他赞成派使者出国,但他对那些使者代表中国办事的方式并非总是满意由此完全可以推论,从“进步”一词的广义而言,左宗棠绝不是进步的敌人在战争领域里,左宗棠在19世纪的中国同胞中无人可以匹敌,如果要找到一个能和他对等的人,恐怕时间还要往后推回几个世纪。

他具有整体战的本能,这种战争不同于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游击战战争艺术的最高表述是什么?就是“尽可能调动一切手段来达到可见的目标”也许他没有听说过冯∙莫尔特克的这个权威论断,但在他于战场上指挥作战的18年里,他的确把尽可能调动一切手段来达到可见的目标发挥到了极致我无意于把左宗棠和其他国家的伟大统帅做一个比较如果要那么做,需要考虑太多的因素,而比较的结果完全取决于各人如何看待各种因素的分量。


不过,各个时代的伟大统帅都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左宗棠具备在任何严酷的考验下都不会有丝毫动摇的意志力和决断力他有非常强毅的身体和头脑他对自己极度自信而非自欺,因为他能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并且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把握大局时能把所有的主要因素考虑进去,而且以罕见的速度与准确度掂量出各种因素所占的分量他能迅速果断地做出决定,如此造成一种印象,使部属对其正确性深信不疑。

忠诚是他最重要的品质,影响到他的部属,同时影响到朝廷他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部属,但并不苛刻,贏得了全军官兵的最高信任他有识人之明新疆战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他善于挑选人才,让他们和衷共济,并用他的精神加以激励他非常重视因时制宜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推测,在进军的速度和敏捷度成为主要因素的情况下,左宗棠一定会抓住这个主要因素他具备一种罕见的能力,可以赋予一个团体以凝聚感和一致性,我们不妨称之为团队之魂。

何况他具有进攻精神,他在所有作战行动中从来都只有短暂的防御行为这就是左宗棠的若干特点,这些品质集于一身,并有机会激发出来,造就了一位能干的将军,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统帅左宗棠的名声不仅仅从战场上获得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国家管理者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接受政治艺术的训练,他是这一人类事业领域中的大师在任何一个个国家,同一个人兼有非凡的军事才干和政治才干,的确非常罕见。


正因为二者兼具,左宗棠才成为一个真正卓越的人物他能征服,也能治愈战争造成的创伤如果战场扩展到中央帝国的边界之外,同时代人中是否有人能够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里同时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功,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其他国家和他同时代的一些杰出人物没有机会证明他们兼具这两个领域内的才干,但另一些有机会一展身手的人却未能在政治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功左宗棠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和训练不适合于对军事有所追求的学生。

在他那个时代的文人圈子里,武职没有尊荣的地位,左宗棠试图进入这个圈子,因为那是管理者的群体在战争中崭露头角不会享有很大的荣耀他的军事训练是在战场上获得的,它起步于一个较晚的人生阶段,通常在这个阶段,许多世界上最伟大的统帅已经结束了他们的事业生涯一个年近50的男人,先前未曾有过任何类型的军事经历,却在战争中贏得了声望,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这样的事情几乎闻所未闻。

然而左宗棠单单凭借其天才的力量,越过了包括年龄在内的所有障碍,赢得了卓越的声望你还可能感兴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