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世界以痛吻我,我却要笑着活”

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是因为一部电视剧,《福贵》。

当年看的时候,仿佛每一个镜头,都是强烈的悲观气息,惨啊!看完《活着》以后,才发现,福贵不算什么,书里的世界要更惨!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产。

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在福贵为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因病逝。

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

但是随后,她的妻子、儿女、孙子都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悲惨吧!

光是几个文字, 我就能想象到我想象得到福贵的样子。

岁月鞭打在他脸上留下沟壑般的皱纹。黄而黑亮的肤色,充血发黄的“眼白”包围着的黑滴滴的瞳孔。

似乎是典型的穷苦农民代表。嗯,还有一只瘦骨嶙峋伴其左右的老牛。

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面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也是《活着》这本书给我们讲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忍耐”。

据说,人的生命是神赐予的,神在赐予人生命之外,还给人一个充分提供他生存所需的衣食与情趣的世界,因此任何自杀的行为都应被视为一种对神的冒渎。

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有不顺心的事情,首先要忍耐。

但是如果只是把福贵理解成“忍耐”的话,未免还有点浅显。

福贵的一生经历的七个至亲甚至更多人的死亡,从父亲因他赌博败尽家业后被气死,母亲因为没钱抢救而丧命。

到他的年幼的儿子有庆、将为人母的女儿凤霞、善良老实的女婿二喜以及还未长大的外孙苦根。

在旁观者看来,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每每看完,我就想,如果我是富贵,在失去儿子、老婆、女婿、女儿、孙子后我可能不会像富贵一样的活下去,而会选择死去。

这样的人生在我看来是多么的悲惨啊!

我一直在想富贵的心理是多么的强大才没有被悲伤所击溃。

我所想到这一生最悲惨的生活莫过于富贵的生活了。

可他比我坚强、活下去的欲望比我强烈,所以他面对毫无征兆的死亡,接踵而来的伤痛,福贵反而活得更加坦然。

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这是一种没心没肺吗?

不,福贵只是想通了,要“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虽然福贵的一生悲惨至极,但是却让他们的一点点的善意变得更加耀眼,

福贵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买了即将屠宰的老牛。

“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这一句就充分的体现出来,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万物皆平等。

同时也是余华在对读者诉说的一个高尚品质,这些小人物虽然会犯错,但是他们依旧乐观的“活着”。

苦难的同时,千万不要轻视生命。

这就像是余华自己说的:

“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等等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仅仅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

余华在自序里面写道:

活着是为本身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活着。

这一句话,就能明白,为什么福贵在经历这一切之后,还能笑着活下去。

为了活着以外的事而活着,生命或许终究会不堪重负:

福贵不能为了有庆而活着,不能为了凤霞而活着,不能为了家珍而活着,也不能为了苦根而活着。

他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为了完整丰富的人生?

像现在的许多教育人的书里面堂而皇之的讲的?对他这样一个老农,这将不能成为一个目的吧。

后来,在我把余华的自序读完后,

我发现活着是对不幸的忍耐,是对责任的承担,对所关系之人的坚守,是对生命的尊重。

福贵最后选择了活着,而不是去死,这何尝不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掌控呢?

他终于与命运之间达成了平等的关系:

“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福贵或许就是对生命有尊重,才选择活下去吧!

在我看来,为了什么而活着,这个不是好碰的命题。

只有一生的经历会让人明白,抑或,终究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