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做才能學會運用《易經》?

五年小股友龔葉平1


運用《易經》的切入點很多,七十行,各人的運用各不相同!

學風水,命理,切入點,必須從最原始的基礎學起,連甲,乙,丙,丁,都不識理解,子,醜,寅,卯更無沒法解理,河圖,洛書,不懂這神數表,小學生個個識填,但其意義不少人不懂!不懂河圖,洛書,便無從瞭解八卦,不瞭解八卦,更不知有廿四山,四十八分針,更不知什麼叫向上長生……!!!所以要懂十二宮生,旺,墓,這是風水學的最基礎的東西。

命理學,就是從十二宮生,旺,墓為切入點,不懂十二生旺墓,不懂季節的深淺,妄議八字用神,更不懂物極必反的道理!更不知土能克水,一旦發起洪水,千里之堤也毀於一旦!誰都知道,木能生火,一旦把柴塞滿灶堂,火必死!所以就有火遇空亡則亮,金遇空亡則嗚……!土遇空亡則崩!!!如此類推,觸類傍通……!!!

孔明是謀士,是軍事家,他的切入點更不同!

他指揮千軍萬馬,他注重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他以天文為主導,地形為棋盤,知人善用,孔明借箭,他用天文預測學,測得那天天降大霧,謀策敵人水上船隻,可借多少支箭?他用的是《奇門遁甲》!這是最著名的《易經》學一個分支……!!!

當今私家企業的老闆,切入點應是曾士強的用《易經》指導企業管理,應為最有效的方法!!!

總之七十二行,運用《易經》的切入點,盡不相同,必須靈活應用!絕不可一知半解,亂套!!!

不懂的,必須學懂,學精,理論聯繫實踐,一步,一個腳印,方能真正將《易經》應用在生產實踐中去!並讓《易》發揚光大,為人類服務……!!!使之戰勝自然,改造自然,達到天人合一!!!

這才是學易,用易的真正目的!!!

……!!!








用戶老頑童四公


《易經》的用法,有它的基本方面。解釋《易經》的《易傳·繫辭傳》說得很明確: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

這是我們學習運用《易經》的基本方面。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這是運用《易經》的目的。

從《易經》精神上體會,用法上用這樣幾個重點:


1、在語言和思想表達方面,可以靈活運用《易經》和《易傳》的文辭。

《易經》文辭屬於最為古老的書面語了。其中有歷史背景知識,有精彩的現象和哲理描述,有文學性很強的格言韻語。它已經在我們的語言中被廣泛運用著。今天,這些卦爻辭,能起到幫助表達和豐富思想的作用。

《易經》本身有卦辭,有爻辭,這兩部分在運用上是一樣的。本身屬於占卜用語,但是採用了講故事、形象化、打比喻等手法,生動深刻。

孔子是靈活運用卦爻辭的大師,《論語》裡只記了一例,“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來說明修養和掌握技術要堅持有恆的道理。在《易傳》的《繫辭傳》裡,有“三申九德”等等範例,帛書《易傳》裡記錄的例子非常豐富。

在文學、義理方面,《易傳》的學習應用價值同樣很大,應該重視

言辭運用,要活用,觸類旁通,有所創新,翻舊為新。

2、學會運用《易經》對變化的模擬方式,運用義理和易象原理,明白事理規律和應對方法。

易以象告,《易經》的道理,卦爻辭的根據,是基於易象而引申出來的。應當以取象比類的方法,由此及彼,匯通哲學道理和具體情境、具體事物,用從易得到的啟示去推闡具體的結論。這方面,《易傳》裡有精闢的範例。比如《文言傳》、《大象傳》等。

3、學會運用易象、義理的原理,啟發認識、創造、推測現實事物,體現乾坤精神,生萬物利萬民。

《繫辭傳》列舉了觀象制器的例子,如《渙》卦,上風下水,仿照這個卦象,人們製作了舟楫;觀《小過》卦,上震下艮,象徵上面動,下面定止,好像搗臼。現代事物裡,水火既濟,就像燃油發動機,上卦水就好比是噴油,下卦火,好比是內部燃燒室裡的燃燒過程,水火配合適當,就能達到平衡持續地產生動力。運用象數思維,對擴大思路很有幫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要依靠對《易》的瞭解,同時更要和現代化知識結合。

4、《易經》本來是卜筮之書,沒有把握的事情,可以運用占卜的方法進行決策。

但占卜主要是助斷,用筮法去取象,僅僅用占卜,不能作為群體的共識和科學依據。不少所謂“大師”在這方面鬧了不少笑話。

5、明白《易》為君子謀的道理,以《易經》精神為指導,涵養德性,修身貴德,德才兼備。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這是用好《易經》的基本價值觀。

學《易》用《易》,不能走邪路,以為會用《易》就可以無所不至、無所不能行。“《易》不可以佔險,如果用心不良,《易經》是不會助紂為虐的。《易》在本質上,不僅是自然哲學和辯證法,同時也是道德倫理之書。在中國歷史上,更看重它的倫理方面。今天我們不能狹隘地把它看做是道德說理的標準教科書,但是,中國歷史上對《易經》的道德認識,大部分還是合理的,應該予以繼承。


熱帶雨林的午後


我們探討如何學會運用《易經》,實際上大家無時無刻不在運用易理,只是我們沒意識到而已,這就是“繫辭”中說的“百姓日用不知”。但是如果這樣也無法進行探討了,所以我們還得從研究學問的角度出發來說。兩位前輩張岱年和劉大鈞先生均認為,真正的《周易》研究者,必須要全面通曉象、數、理、佔。我結合兩位先生的看法,試從“易術”和“易道”作為切入點,做一個簡單的探討。

先把道和術的概念說一下。所謂道,指的是什麼驅使和支配著你;所謂術,指的是你能驅使或支配什麼。這樣來看,“易術”就是我們通過學習《易經》而獲得的驅使或支配事物的能力;“易道”就是通過學習《易經》而明曉我們自身的能力限度,以及如何遵從宇宙自然規律的領悟。

我們所討論的如何運用《易經》一定是對上述“易道”和“易術”兩方面的明晰,切不可認為學會了《易經》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可以為所欲為了。

“易術”部分的運用主要指《易經》的象數佔測,“《周易》本是‘先王以神道設教’的卜筮之書,後經孔子改造,才變成了闡發“人文化成”的人文之《易》”(《納甲筮法講座》劉大鈞),“繫辭”中也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易經》的預測功能自古及今已被無數史實所證,這點無可懷疑。至於如何學習《易經》占卜,我大略說幾點個人的看法:

1、《易經》筮法的筮例早初記載在《左傳》和《國語》中,通常稱為“春秋筮法”。那時候的人以蓍草演卦,方法比較繁瑣(網上有不少關於此法的教學視頻),其斷卦方法多以卦象結合卦辭、爻辭來推,現在人很少用此方法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三個銅錢搖卦的方法,稱為“納甲筮法”。據說此法起於漢人京房,因為比蓍草演卦便捷許多,現今普遍流行。

2、從《周易》本身的佔法來說,“春秋筮法”和“納甲筮法”是比較“正統”的,《梅花易數》、八字、風水等等其次一點。

3、學習“春秋筮法”的資料不多,《左傳》、《國語》中的筮例可讀,近人尚秉和先生對象數筮法功力深厚,可找其相關的書學。

4、學習“納甲筮法”可先讀“火珠林”(據考是京房遺法),但比較著名的有《增刪卜易》、《卜筮正宗》等,現代人對納甲筮法多有發明,可以在網絡上找自己感興趣的學習。

5、關於八字、風水等等就不說,比較龐雜,尤其是風水這塊。

“易道”指引我們去探索天地自然的終極和人生存在的意義。“繫辭”中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文言” 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因而與其說是學習它,不如說是在學習、生活中去領悟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

歷史上就有很多人提出過他們的觀點,比如三國時期的王弼,他以老莊解易,提出“貴無”的看法;唐朝的孔穎達提出“易理備包有無”;宋朝的程頤提出“理”是宇宙一切的根源,還有把《易經》和佛法結合起來闡述世界的終結實質......,以上種種皆可學習參考。

就學習本身而言,當通曉了諸多學派的思想之後,你就會自然不自然的運用了(表現在在言談舉止和對人事的分析方法上等等)。就像人們說的“熟讀唐詩三百,不會作來也會吟”,當然這還算不上理想的狀態。雖然我們很難達到古人那樣“羽化而登仙”之境,但如果在學習《易經》過程中,在豐富了知識的同時,心靈上愈來愈自在,行事上也能逐漸趨近“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那可能就是最大的收穫吧。

就說這麼多,希望對你有用。


含章易學社


不知您說的運用是指哪些方面。

我說說個人見解。

易,有象、數、理、佔。

但無論哪方面都離不開以下幾點:

1,求同存異。

這個世界只有大同,沒有一統。所以你能容下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求同存異的思想基礎要有。

2,時與位。

用易,是無時無刻都包含時機與空間。一開始是時機比較重要,後面是位置比較重要。時與位,是思維方式的改變。

3,與自然和諧相處。

任何與自然相違背的事與人都是錯誤的,這是重中之重。所以判斷一件事一個人就看:符不符合自然。

4,易有“變易、不易、簡易”。

萬事萬物都在時時刻刻發生著改變,但其中的規律是可以發現並掌握的,善於發現規律,順勢而為,可以無咎。大道至簡,不過“一而二,二而一”而已。

5,是人都有侷限性,這是自然。所以要懂得抱虛、守虛、謙虛。

6,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知易行難,難能可貴,在“恆”。


hitman1


今日頭條有許多有關《易經》的帖子,包括所謂的國學大師、易學專家,皆為拿本《易經》照本宣讀,唸到某一卦就講,再加上自己的理解。然而,《易經》不是翻書,拿本《易經》念,唸到某一卦就拿這一卦說事兒的。這僅僅是念經,不是運用《易經》。

運用《易經》,是事先為了某個事兒,求人占筮,佔得一卦,還要看看,是否有“變爻”,若有,則必須“變卦”,即變得另一個卦,才可根據這一卦的卦象,占卜吉凶。

《史記》有不少運用《易經》的案例。如《史記,田敬完世家》,“陳完者,陳歷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過陳,陳歷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於賓王。”

卦得《觀》之《否》,什麼意思呢?觀,否,兩卦有什麼區別呢?否,上乾為三個“一”爻、下坤三個“_ _”爻。觀,唯一不同的是,從下住上數,第四爻為“_ _”爻。也就是,先佔得《否》,然後將第四爻“一”變為“_ _”爻,即為《觀》。

為什麼要變爻、變卦?因為占卦時所得爻,若陽爻為九數所得,即為“老陽”,陰爻若為六數所得,即為“老陰”,這就必須陽爻變陰爻,或陰爻變陽爻,變成另一卦,變卦。

占卦,事先有所求才佔。不是今日頭條上有人拿本《易經》,再拿過去的事兒說事兒,那叫事後諸葛亮,不是占卦。


趙日金141


清朝易學家尚秉和說過"未學易,先學筮。"。是學《易經》的根本入門之法。

《易經》是中國古聖人經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之後,所做的時空模型。正所謂《易》經三聖,世歷三古。《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萊布尼次根據中國的《易經》而發明了二進制,劉天華根據《易經》發現了第十棵行星。

就象當今世界並不能完全破譯宇宙中的奧秘一樣,當今世人也不可能完全破譯《易經》的奧秘。所以我們要永不停息地學習《易經》,研究《易經》,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儘自己應有的貢獻。


中華道易馬永平


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有兩種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應用易經的前提,就是要先歸類事物(歸納法),再推演事物的發展(演繹法)。

比如:工作上近日能否升遷?

首先歸類:

關鍵詞是“工作”和“升遷”。

工作為文,屬離卦,在下;升遷為進,屬乾卦,在上。

則此卦為天火同人。

其次演繹:

天火同人,二五相應。二為臣位,五為君位。臣守臣位,兢兢業業,拱照君主;君守君位,明察秋毫,撫慰臣工。

若要遷升,必有貴人,彼此照應,是為同人

易經在生活中最有用的就是其“理”,因為此理同,所以能歸納演繹。


鬍子物理


把它當做古代的一部“交子通州”法則即可,相當於現今社會時代的“交通法則”,一堆人也不為過的路通法則。

畢竟“交通”一詞,大概是由易經而來的,如此簡單的比如,是為了降低理解的『難度』。

不要被裡面的真實內涵範疇所困惑,因為古代人物晉升北國的路通法則,不就是goto(高徒)學會高升徒走的法則嗎?

所以是在『經過濟南』之通州前,只用了六十四卦之中的八分之一卦而已。

即乾宮德行的小八卦之法則,把易理處於東南地陷之位置上。

如此這般說來說去,學習易理就不難了吧?

無非就是這麼簡單的『通州』之前,“交警”東南『現在場景』稍微解析靈活運用自如即可。

只有一個個場景虛擬出來,滴墨暈散化開『易經』句子(乾宮範疇),通過漫畫書寫法的會話對話方式方法,把某易理句子成分分析一下子,使得讀者群體性通俗易懂,慢慢吃透了易理(乾德範圍)的真實內涵。

無需要整部易經都能懂,那是不可能得出結論性的認知度,乃九州大地範圍之內的“交通法則”,各有各的不同之處,何況眼前一亮相關的紀實文學作品,僅僅『乾宮德行天下』足矣。

另外,提示一下分工協作最簡單的優化,即提高寫創人手參與寫作的效率→對易理等國學經典語錄感興趣的組合起來(培訓),專門為每一集的古語會話對話場景,設計相關內涵的詞語說話啊!

那麼一來二去,紀實文學作品的成功率,離爆發力量大從優而就不遠了。

專人寫此類古語句子→滴墨暈散化開『鋪水泥』,徹底減負每一集『開路基→鋪沙石→鋪瀝青』的強度工作量。

假如有幾十人→感興趣學會『鋪水泥』就行了。

其他人『開路基→鋪沙石→鋪瀝青』云云。

懂得協調性分工協作組合化,是最佳陣容搭配的優化方法論,任何易理在眼前→都由『專人』負責制,把它一一對應運用自如到『漫畫書』裡面。

這是急於求成的做法,事關重大的成功率,有條件反射弧度的人手,可以考慮一下→→參與寫作此題材的『鋪水泥』工作。

到時實計實算→→會均勻分佈份額工作量吧?


藍本動畫


呵呵,要怎樣做?才能學會合理運用易經?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難於登天!

這個好比一把尺子,木工可以運用尺子來打出尺寸不同的優美實用的各式傢俱。瓦工可以用來建造出巧奪天工的奇妙絕倫的建築。

但對於頑童來說,一把拿在手裡的尺子充其量可能就是一件玩物而已。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易經的運用在我國早已經涉入方方面面,各個領域。不論是軍事政治經濟,醫療,管理,包括為人處世等等都有易經文化的影子。

想到了易經,很多人也很容易想到了“算命”,其實那是人們對易經的誤讀和曲解。

我曾經無數次運用易經理論給人們進行心理諮詢,講出各種各樣的容易被人們接受的“大道理”,常常還能把一個即將走向死亡之路的人拉回來,讓他們回心轉意……


詩領頭羊


先講個概念:

《易經》易為變化,變化之機;經為經行,運行之理;易經即為機理,機制。易經是研究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機理的。為研究機理,先將萬物抽象為氣,(甚至抽象為神),研究萬物氣的存在和發展的機理,為研究描述氣的機理,古人發明了多項工具:

①河圖洛書學原理

②陰陽五行學原理

③八卦學原理

④天干地支學原理

⑤氣類象學,氣的類物學,氣的類音學,氣的類味學,氣的類色學,氣的類神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