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抢救无意义,我们还要不要做?

ICU病房,一个生命垂危的老大爷,闭着眼眼睛。家属们接到了最不愿意听到的医生们对他们讲的话。此时,大爷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此时的ICU病房寂静的只有心电监护传来的一阵阵报警声,刺耳的犹如对生命的控诉。作为一名ICU的护士,很多时候面临着患者的生死,却也无可奈何……

大爷的儿子拼命的忍住大声的哭喊,却怎么也挡不住眼泪夺出眼眶,紧紧握着大爷的手说:“爸爸,你就放心吧,家里的事和俺妈就交给我了。”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一下子涌入了眼睛,我拼命抽离自己的情绪,作为一名护士,必须此时冷静,不能跟家属一样哭的稀里哗啦。家属们轮流告别,我的情绪也在拼命克制中渐渐决堤,口罩里面被泪水浸湿。

生命是极神圣的,在生死面前每个人都显得苍白渺小,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风浪大了,舟就倾翻了。我们从纯真的孩童,走过青涩的青年、充实的中年来到暮年,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生死诀别。当那一刻真正来临,怕是谁也没有了笑看生死的洒脱。

面对临终患者,是该尊重生命尽最大能力的抢救,还是让他有尊严的离开,这个问题时时刻刻敲打着我们的内心。

看过无数人,经历了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爱克莫,经历了所有的抢救措施,和死神博弈了十天半月,仍然撒手人寰,。时候会想这样的抢救有没有意义,假如生死已经不可逆,结局已成定局的患者,那是不是该放弃这些有创伤的挣扎,给生命留些尊严。

有些问题沉重的让人无法思考,也没有一把尺子给人一个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病情进行到哪一步就不该继续让病人承受痛苦,假如患者清醒或许更希望离开的时候安详一点,创伤少一点。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中写到:“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些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治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治的应该给他死的没有痛苦。-----这位先生自然是西医”。

可医治的给医治,不可医治的应该让他死的没有痛苦,后来我才理解了这句话。中国人的传统,不仅期盼奇迹,还笃信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古代的生存文明,套用到现在真的是有点残忍了。

期待社会日益文明,病人可以在神志尚且清楚的时候,合理的选择。医学界也有更明确的指导给予患者及家属。在他们无望的时候,医护人员的话语是一剂良药,可抚心殇。

如若有一天,面对明明知道抢救也无力挽回的生命,我们有了直接说“不”的权利。那面对这样的患者,你认为要不要救呢?是置管按压竭尽全力,还是让他就这样安详的离去?

欢迎您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