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疫苗容易变自闭?自闭症这些预警信号,现在知道还不晚!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其核心症状包括: 言语障碍、社会人际互动障碍、刻板行为、机械 化及强迫性行为。

作为一组多发于婴幼儿的神经发育疾病, 自闭症的病因非常复杂, 但可以确定自闭症在3岁之前已经发病。

自闭症儿童由于在言语和人际行为上的差异,困扰着许多家庭。

他们不爱说话,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父母倾尽所有的付出,也得不到他们的回应。

而近年来, 自闭症的发病率提高了30倍。

发病率的上升将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庭,正在或者将要遭受自闭症带来的痛苦。

如何科学预防和更早识别自闭症的迹象,对于家长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打疫苗易患自闭症?含汞防腐剂是最大凶手

疫苗接种,特别是麻风腮疫苗接种后,容易让孩子变自闭的新闻在10年前就已被西方媒体报道过。

现在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当时发现的问题与疫苗内的含汞防腐剂有关。

如今,含汞防腐剂已经不在疫苗生产中使用,所以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所以,家长不必因此而纠结是否应该带孩子去接种疫苗,对于防范传染性疾病来说,接种疫苗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二、12个月,宝宝目光追随和肢体语言减少,父母要注意

研究表明, 联合注意技能的缺陷是自闭症婴幼儿最早的症状之一。

联合注意是指宝宝追随成人的注意而使得两人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

例如,爸爸用手指向花朵,宝宝通常也会随着你的手势和眼神看过去。

许多自闭症儿童在出生后几个月获得的联合注意技能在 1 岁左右忽然失去(或减少)。

如对物体或人的协同注意能力下降, 目光追随和指示等动作减少等。

关于联合注意力的发展,通常有以下几个阶段:

1、婴儿最初表现出对父母面孔的注意偏好, 他们 4 个月左右开始注意父母的手及手中的物体, 这是联合注意发展的先兆。

2、之后, 婴儿开始注视父母的呼唤。6 个月的时候, 他们开始从与大人面对面的互动转向对大人手中的物体的探索, 婴儿会指向这一物体, 试图抓住 物体, 并伴有发声交流。

3、9个月左右, 婴儿会有更多的目光追随, 发展出更高级的联合注意技能, 如模仿, 模仿大人的动作、重复大人的言语、表情和行为。

4、12 个月左右, 婴儿通过大人的头部和眼睛的转动来追随注视的目标物, 从而判断和预期大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5、接近 1 岁末时, 当存在婴儿感兴趣的物体(事件), 儿童开始主动发起联合注意

以吸引大人的注意。

而自闭症儿童在联合注意的发展轨迹上存在异常, 联合注意的技能存在缺陷,。

6~9 个月大的自闭症儿童与父母的眼神交流、对物体的协同注视与其他典型发展的婴儿没有差异。

但在12个月时, 他们的目光追随、指示、给等动作反而表现出下降趋势, 眼神交流非常有限, 不能回应别人呼喊他们的名字, 用以交流的肢体语言也非常少。

15~24 个月期间, 他们不能进行正常 的眼神交流和情绪交流, 无效的和不合时机的眼 神交流增多, 基本不模仿他人, 不会主动发起联合注意, 重复刻板的行为持续存在。

三、不爱模仿他人情绪,父母要当心!

研究发现, 婴儿的情绪共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刚出生的小婴儿就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 表现出传染性哭泣, 并自动化地模仿他人。

学龄前儿童中存在传染性哭泣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

研究证据显示, 自闭症儿童的共情在发展初期似乎就表现出异常, 尤其是在情绪感知, 情绪模仿, 情绪表达等方面。

自闭症儿童对情绪表情的感知能力和自动模仿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对面孔的总注视时间、总注视点数均显著少于
典型发展儿童; 对眼部、嘴部的注视时间比及注视点数比均显著低于典型发展儿童。

出现以上迹象,父母就要注意孩子是否出现自闭的情况了。

四、做好这三件事,让孩子远离自闭症

研究发现, 在婴儿出生后丰富的环境刺激,如颜色、声音、形状多样的玩具, 可以促使其对这些物体的主动探索。

婴儿会长时间注视, 追随甚至尝试去够这些物体,这是联合注意出现的雏形。

此外, 在儿童出现目光追随、指等动作时, 看护者及时的回应以及回应方式对婴儿联合注意的 技能以及语言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婴儿注视一个物体, 看护者协同注视并且伴随语言的解释有利用婴儿下一步的指示动作发展。

相比于简单的回应(简单询问 如“是哪个吗”, “你说什么”), 当婴儿用手指向一个物体(事件)或者用身体朝向一个物体(事件)时, 看护者也用手指并用语言向儿童解释,更能促进儿童的主动联合注意技能和表达性言语的发展

此外, 父母的情绪表达在儿童共情的发展中也同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父母正性的情绪表达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而父母负性的情绪表达会导致儿童更难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 并有较高的个人悲伤, 最终可能导致儿童更易回避他人的情绪

参考文献

1、Campbell, D. J., Shic, F., Macari, S., & Chawarska, K. (2014). Gaze response to dyadic bids at 2 years related to outcomes at 3 year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subtyping analysis.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4(2), 431–442.

2、Chawarska, K., Macari, S., & Shic, F. (2013). Decreased spontaneous attention to social scenes in 6-month-old infants later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Biological Psychiatry, 74(3), 195–203.

3、Davis, M. H. (1983).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13–126.

4、刘艳丽, 陆桂芝. (2016). 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共情缺损的产生机制与干预方法. 中国特殊教育, 195(9),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