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仍是写作最好的时代,吗?

“这仍是写作最好的时代”。

当我们写下这行字时,一种坚定、温暖的情感,涌上心头——这场 的活动口号,就是它了。

它代表着乐观的无畏、代表着强烈的热爱,代表着固执地坚守。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由文字带来的美好感动,仍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虽然环境在变、介质在变、表达在变,但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实践,新的可能。

这也是此次我们提出“新写作”的原因:今日头条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希望挖掘、支持创新的写作,促进高质、优秀文字的传播。

我们邀请来自各高校、媒体的评审老师,分享了他们对于这个时代“新写作”的看法。老师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见解,甚至有的针锋相对,颇有隔空交锋之感。

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回答,希望他们的思考可以引发更多讨论,激发更多人写作的决心。

如何定义、认识“这个时代”?

新媒体赋能,解放了写作生产力,打破了写作由少数精英垄断的格局,但也大大稀释了写作的浓度,带来写作的失序

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今无疑是写作最好的时代。

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渠道和载体来表达自我、传播自我,更是因为富有思想和情怀的作品,在当今时代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和共鸣。

社交媒体时代,没有人拥有文字上的特权,算法和流量对作者进行公开审判,从根本上颠覆了语言旧世界的等级制度。

这是写作最好的时代,因为每一种尝试都受到同等的尊重或不尊重。这也是写作不太好的时代,因为它在时刻诱惑作者放弃自我和原则。

持续变动的时代,让人有机会思考更多全新的命题,影响未来。对写作者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时机。

现在是一个所谓“乱世”,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后真相时代,面对着众多纷杂的自媒体写作平台,人们不能知道文字幕后的人,甚至不知道文字幕后的还是不是“人”——智能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也开始和人抢“写作”的饭碗,但是乱世也能带来创新和机遇

现在确实是一个“视频”的时代——以小时计的电影仍然是巨无霸,以分钟计的短视频和以秒计的小视频,已经占据了我们的手机——但文字和写作仍然有特别的价值。

有些想象力只能靠写作承载;有些准确性只能靠写作抵达;有些复杂性只能靠写作拆解。

对于文字和写作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竞争更激烈的时代,也或许是一个解脱,让她们更专注地去做最擅长的事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代,能看到更好的写作。

这个时代,对写作者的要求有变化吗?

我觉得新媒体时代,对写作者的要求没变,它甚至需要更专业、更独立、更真实、更具公共性,表达也需要更准确得体。

比起传统媒体时代,它要求写作者有更为全面的责任感,才可能获得读者的信任。

小众化是媒体人写作战胜机器的唯一途径。小众化信息要有深度、有专业性,要精准定位、精准服务。蜻蜓点水式的东西不再能够满足大家需求,需要专业性深入地解读。

“纽约客”新媒体上点击率最高的,是一篇长约2.5万字的关于宗教的文章。这但篇文章不只论述宗教的高深理论,而是把宗教把各种相关的人联系起来,有些相关的人是名人,所以引起了很多粉丝的注意。

一个信息带来的关系、信息和信息的关系、信息和人的关系,都在文字里面。这种深度就能引发点击和评论。

自媒体写作的核心是更好连接人与信息。现在自媒体 20% 的内容是大V们或专业人士所提供的,真的带来流量的是 80% 的众筹式信息,是大家提供的。自媒体时代的写作最核心的还是参与式、分享式。甚至说可以探索一种 “行动式的信息”,就是参与式、互动化,去策划一个事件,而不是策划一起新闻。

比如《洛杉矶时报》去加利福尼亚州调研一个破旧的小城市如何衰落下去的,并且发动大家怎么把它再重新打造成新的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最后变成了一个复兴经济的活动,这篇系列报道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

此时信息不只是传播,而变成一种行动。

这个时代是不是诞生了“新”文体?

如果说有新写作,那就是一种公共写作、公共学术的新景观,确实在全面崛起。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开始走出专业圈子,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利益视角,来关注不同的公共事件,呈现与民众相关的公共知识。

一方面,写作者们越来越关注问题的公共性,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关注写作话语的公共性。这类文本,不属于学术,也难以划归到文学,但却成为当下知识空间中最活跃、最普遍的文本。这类新兴的文体,我相信会在成长中拥有自己的文体观,会形成自己的文本秩序,也会

拥有自身对文本创造和审美认知的独特判断标准

一个时代的写作共识,与它的思想语境和社会体制有关,也与传媒的变化有关。这种变革或许不会改变写作的定义,但肯定会改变写作空间的构成与表现。它一方面使知识的流动变得更动态和多元,模糊了文史哲学科的界限,另一方面也使公众能更多参与到公共精神的创造中。

这类新写作在意的并非是和同行的探讨,而是与公众的交流,它想改变的是集体记忆或公共思维模式,并以此作为基础,达成对学术、知识和社会的修正和发展。

什么才是配得上这个时代的文字?

尽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表达,但好的作品本质是不变的。无论是文以载道还是笔墨游戏,是黑色幽默还是零度写作,是自弹自唱还是复调喧哗,真正的好作品都有着丰厚的内容和灵性的文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是看似寻常最奇崛的。

好的作品也必须是诚实的,是厚积薄发而不是虚妄浮夸的,是原生原创的而不是剪贴拼凑的。

我们值得拥有和能够这个时代匹配的文字:重视真实,但不死板;重视细节,但不局促;重视故事,但不浮夸;重视流量,但不媚俗;重视文采,但不炫技。

想对写作者们说些什么?

我理解的新写作,当然要新:新质素,新表达;要在习见的写作之外,尽力开拓出新的疆域。

但这新,又非刻意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根植于现实与传统的独特想象与表达。它从《诗三百》、《离骚》和唐诗宋词的源头出发,深刻地流经我们生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它从容坦荡地流,但却流出了自己的方向和形态。

对关心人类命运、关心自我命运的人来说,这确实是写作最好的时代。当然,你要冒着重做“抽屉作家”的风险

真正的写作者,并不在意时代的好坏,大不了将作品藏之名山。这是读者要担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可能暂时读不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了。

经过这几年的淘洗,人来人往,留下来、继续写作的“稀有动物”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写故事,享受“忘掉四肢”的采访,而且好作品被放大无数倍地“被看见”。但优秀的作品还是太少了,得技法易,得道难。我们需要踏实、没有功利心地记录故事,让故事的力量一点点爆破,

我们在故事的后面,而不是前面

看起来,我们在写个体、写一个一个的点,其实我们在写后面的背景、写大时代。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技术怎样进步,写作的源动力与终极目标还是“人”。

通过写作抵达他人,也抵达自己。

优秀的写作作品,是我们深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最佳途径之一。抖落众声喧哗的浮尘,放眼观察,大胆思考,让写作成就你与众不同的人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写作却能让你进入无数种人生。

怎么才能开始写作?

写作这件事,说什么不重要,写最重要。史蒂芬.金曾经说:“写作需要的是一个房间,一扇门,以及关上门的决心。”

新写作大赛至少做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

鼓励写作者们下定决心

欢迎大家提出自己对新媒体写作的看法,我们将收集各方意见,对 比赛规则做出一定调整,以便更好的服务参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