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攻略:从“大象”到“猎豹”——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通关秘笈

CEOCIO.COM.CN

IT经理世界

1

-THE FIRST-

审时度势:从敏捷走向大规模敏捷

传统商业环境下,外部市场稳定、竞争有序、发展趋势可预测,因而“大象型”组织尽管信息传递和内部决策较慢,但却可凭规模优势和稳态作风立足市场、保持竞争力。如今,技术迭代加速、客户需求多变、不确定性增强,小巧、快速、活跃、灵敏的“脱兔型”组织出现,给传统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他们大多具有互联网和创业基因,尽管规模不大,但沟通迅捷、决策效率高,具有敢突破、善创新的激情和能力,同时小步快跑、善于应变。

上述背景下,中国传统企业如何才能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建立更亲密的客户伙伴关系、更协同容错的管理机制?BCG认为,“大象型”组织可通过大规模敏捷华丽转身为“猎豹型”组织,在保有规模化、可靠性优势的基础上,强化客户导向、横向协作、灵活应变,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非互联网企业是否真的具有敏捷基因?大规模敏捷是否有统一的推行范式?传统企业实施大规模敏捷时该一步到位还是走渐进之路?中国企业在大规模敏捷转型时又有哪些本土化挑战亟待解决?

何谓“大规模敏捷”?

敏捷,通过“测试和学习”的循环、与客户紧密互动,不断推出最小可行产品(MVP),从而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加强对业务价值的关注、驱动更佳业绩。它具有跨职能团队打破协作壁垒、冲刺和迭代循环以便小步快跑、以客户为中心并注重收集反馈、区分优先顺序且不断调适、向产品负责人和团队放权、以共识为基础激发自主创新的六大显著特点。

以传统敏捷开发概念为基础,“大规模敏捷” 向“术”和“道”两个维度延伸:

“术”——扩大应用范围,配合机制调整。将敏捷从软件开发推广至更多的部门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并对组织整体管理方式、运作机制相应调整。

“道”——推行敏捷文化、精神、价值。从组织的价值导向反映敏捷文化,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团队协作,塑造成长思维、营造学习与试错氛围。

2

-THE SECOND-

转型迷思: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的五大陷阱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企业内忧外患。首先,数字化跨界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增强:具有敏捷基因的互联网企业侵蚀传统行业,竞争趋势难测。其次,消费需求多元化及话语权提升:中国消费群体诉求多元、变化,且竞争加剧使其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大话语权。同时,大企业病深化合作壁垒: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频现部门墙加深、缺乏协同等挑战。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各行业的领先者们,意识到率先转身、驱动并践行大规模敏捷转型的紧迫性。在实践过程中,更积累了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具体的,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实现大规模敏捷必须要避免并化解五大“陷阱”:

陷阱一:跟风盲从,未客观评估敏捷对企业的增值点与适用性。


陷阱二:方法不当,未深入了解敏捷方法和场景的设计逻辑。


陷阱三:能力不足,未投入足够资源进行长期敏捷能力培养


陷阱四:缺乏支撑,未系统性建设配套支撑职能和基础设施。


陷阱五:文化缺位,未真正让管理团队接纳敏捷并转变思维。

3

-THE THIRD-

破解之道: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的通关秘笈

面对敏捷之风,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御风而行、趁势起舞”呢?

BCG认为,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可参照如下“通关秘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第一步,回归初衷:追根溯源,明确转型的原始目标和动机(参阅图1)。

我为何要推行敏捷?是为了提升创新能力?还是应对不确定性竞争?亦或能更快、更精准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还是受内部部门墙阻隔、期望强化运营效率?甚至是借工作方式变革,帮助组织在数字化时代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和保留能力?

为避免盲目转型,企业应明确“为何而变”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合理规划转型目标和结果衡量指标。在后续转型中,保有转型初衷,也能确保“上下同欲”,并保持对业务结果和管理改善指标的有效追踪和检视,以及在关键决策点上稳妥地判断优先级。

第二步,基因适配:评估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必要性和成熟度(参阅图2)。

大规模敏捷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即并非所有“大象型”企业都能脱胎换骨成为“猎豹型”企业,因此盲目追随大规模敏捷被视为大忌。

在上述背景下,企业应理性客观地从敏捷带来的价值和企业变革的成本两个维度,评估自身大规模敏捷转型的成熟度。具有以下特点的企业,视为大规模敏捷转型条件成熟:

敏捷价值:市场快速变化且不可预测,用户关系亲密、反馈频繁,内部跨部门协作需求高,创新空间大、迭代价值高等等

变革成本:组织文化可塑性高,高层思维开放、变革决心大,团队能力强、自主动力足,部门直面客户、贴近业务等等

聚焦行业特性,我们发现不同的行业处在大规模敏捷的不同适用阶段,互联网行业“天性敏捷”,金融行业可“提速敏捷”,而能源行业尚处于“绝缘敏捷”阶段(参阅图3)。

第三步,模式选择:选择适合的敏捷模式,适配不同场景(参阅图4)。

一般而言,大规模敏捷有两种推行方式: 一步到位和循序渐进。

“一步到位”固然能在短期之内驱动更大的推动能量,但也常由于缺乏周全规划而易导致失败。因此,若非短期之内不得不变、高层决心足、团队能力强的企业,应谨慎采用。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大多更适合“循序渐进”式,因其能减少大幅变革带来的组织震荡,同时可在试错过程中逐渐培养敏捷能力、探索可行路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见效相对较慢,先实行敏捷的团队也可能和企业的其他部门产生运作上的摩擦。因此,其较适用于市场环境并未明确要求企业开展广泛、快速转型的情境,以及强调保守稳妥的组织文化。

第四步,敏捷设计:围绕核心要素构思和设计大规模敏捷的具体举措

(参阅图5)。

首先,组织架构。敏捷组织架构的设计并无标准答案,一般可分为“另起炉灶型”“锦上添花型”和“完全重组型”三类,核心在于跨部门拉通协作。企业应根据业务需求和高层心态的适应性择一而用,并匹配相关管理机制。

其次,人员能力。在搭建好骨架外,更要前期“选对人”、后期“赋好能”。

试点初期尤其要精心挑选具有敏捷共性特质的人才组建团队,而非将敏捷强加于现有不适合的员工。具备敏捷基因的人才往往头脑开放、激情高昂、善于拥抱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在不同业务部门工作的经验,因此能很好胜任自发协作、快速迭代的敏捷氛围。

针对几类特殊人才,还需分门别类筛选:

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是敏捷团队的核心角色,需深刻理解业务需求和技术条件、能为客户体验代言,且具有产品思维和商业决策力、优秀的团队管理能力

敏捷教练(Agile Coach):需深谙敏捷流程、扮演好“服务型领导者”角色,不仅自身技术娴熟富有权威、更愿意为团队赋能

分部领导(Chapter Leader):则需对整个团队的专业技能提升充满热情,致力于夯实专业领域优势

赋能时,需积极引入外部最佳实践和成熟方法论,并根据自身特色有效落地。例如,邀请资深敏捷教练和催化师带教,在团队内部经常性地举办头脑风暴、学习分享活动,轮流主持复盘会等,以提供促动人员成长的培训机会,及适于发展的环境生态。另外,合适的发展晋升策略也能牵引能力建设。

此外,工作机制。在一个“冲刺”(Sprint)周期内,可视化看板(Kanban Board)、每日立会(Daily Stand-up)、产品演示(Demo)及复盘会(Retrospective)是大规模敏捷的核心工作机制,它们的顺利推行往往需要改变团队固化的工作习惯,创造专属敏捷的“仪式感”,充分激发每一位敏捷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创造力(参阅图6)。

第五步,配套机制:打通与支持部门的工作界面,同步建设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参阅图7)。

支持部门工作界面:在各类支撑职能中,尤以财务、风险、合规、HR等部门为突破口,转变定位、简化流程,将敏捷团队视为内部客户,确保其获得足够支撑。

首先,避免传统“瀑布式”思维,能够拥抱“敏捷式”的不确定性。其次,在授权与管控中取得平衡,具体方法包括加速审批流程,在制定若干原则性底线的基础上、合理放权使敏捷团队自行决策。第三,及时主动地为敏捷团队赋能,例如派驻辅助支持人员作为业务伙伴和专家顾问进入敏捷团队,帮助解答专业问题,给予合理建议,而避免成为敏捷团队快速迭代的“审批拦路虎”。

另外,我们也看到部分领先企业还为敏捷设置“专人跟进”的额外支撑推动组织(往往在现有项目变革团队或CEO办公室基础上),帮助敏捷团队总结实践经验,疏通机制瓶颈。

IT建设:若已制定大规模敏捷转型方案,IT职能的同步转型必不可少。其具体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标准化,前端开放API接口,后端充分利用分布式架构形成标准化资源池,支持灵活调度,减少环境管理的复杂性和出错率;开发模块化,确保各软件/服务模块化,以加快迭代速度,同时减少重复开发,便于最佳实践分享;工具自动化,运用自动化工具支持从需求管理到测试、部署等开发流程的快速运行。

绩效管理:包括在个人绩效外,充分关注团队绩效,关注个人专业技能提升(如设置技能熟练度、成长潜力等学习发展指标),以及创造多频次、非正式的反馈对话机制。对于中国等亚洲企业,既尊重级别与领导权威、又提倡团队与集体精神,可适当加大团队绩效比重,以激发更大的敏捷潜力。

在激励策略上,我们看到一种方式是为团队设置“硬性里程碑”,且直接与下一步资源配置力度挂钩,从而确保敏捷团队自身具备驱动业务成功的自主性。同时,也可为“重复性模块”设计利益回溯机制,从而充分表彰前期设计了标准化、可复制模块的敏捷“先驱”们。

第六步,长效土壤:注重企业文化,推动领导层及员工的行为思想变革(参阅图8)。

首先,领导层要能“放得下”。敏捷转型的成功与否始于领导、也终于领导,因此高管层必须储备好自我革命的勇气,放下身段、转变行为观念和领导方式。例如,从“家长式领导”转型为“服务式领导”,具备容错精神、允许不完善的方案呈现,赋能精英敏捷团队、一定程度下允许领导权力的下沉与分散,身体力行地参与敏捷试点等。

第二,领导层要能“快得起”。让领导在逐步践行中意识到敏捷的价值,借助成功和试点“快赢”,激发变革激情。例如,从痛点切入,通过小范围成功实验(以关键指标衡量)获得高层初步信任,继而逐步扩大实践范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上下一致,让领导充分掌握项目进程,合理评估敏捷团队人员和组织成熟度,尽可能选派明星团队率先垂范。

在高管层外,也要求企业员工进行思维变革,从固定型思维转型为成长型思维,并培养自治、协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企业层面也应建立起互相支持、积极进取和乐于分享的学习和发展型组织文化。

总结而言,当我们审慎规划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敏捷之路时,首先需明确转型初衷,及评估是否具备转型的前提基础;其次,着眼试点单位谨慎选择敏捷模式,做好包括骨架搭建,工作机制、人才储备双管齐下在内的方案设计;之后在中长期,做好绩效管理优化、支撑体系建设以及文化价值塑造,从而确保敏捷转型既能具有时效性,也能保有持续性。

4

-THE FOURTH-

另辟蹊径:如果我的企业不适合大规模敏捷……

然而,对于大规模敏捷转型条件尚不成熟的中国企业而言,可以考虑通过回归文化、组织、绩效和流程等管理抓手,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最大化创造并获取价值”的敏捷初衷。

文化:坚持客户为先、培养成长型思维,提升客户价值创造的空间

持续高举“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培育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的成长型思维,将不断提升企业对客户价值的创造空间。

例如,亚马逊管理团队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领导准则。高层会议时预留一张空椅子以代表会议室最重要的人,即“客户”。此外,还设置“客服体验项目”,要求所有经理每2年都需抽出2天在客服前台工作,并参与客服培训。微软在云转型期间,倡导倾听(以客户为中心)、合作(坚持协同合作)、扩展(鼓励及包容多元)及贡献(打造持久影响力)的“成长思维”,通过文化变革支撑业务转型。

组织:贴近客户需求、构建多元团队,拓展客户价值创造的途径

在组织中专设客户洞察团队,重视客户需求收集,并形成有效的业务闭环;同时,组建多元化团队,丰富业务范围,也能更有效地挖掘客户潜在价值。

绩效:纳入与客户相关的绩效指标,增强与客户价值创造的关联度(参阅图9)

在绩效考核中,领先实践通过设置客户满意/推荐指数、价值观/文化考核、共享客户指标等三种方法,切实将“以客户为中心”贯彻到员工实际行动的驱动中。

流程:推行短、平、快的沟通与反馈,减少客户价值创造过程的损耗

业务及组织管理的流程体系也需向更高效、全面、高频的方向演进,从而减少客户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耗损。

结 语

对传统中国企业而言,走上大规模敏捷之路需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警惕陷阱。无论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都免不了经历变革的阵痛,此时决策层的坚定意志、组织及人员配套机制的建设和赋能、以及工作方式和文化的同步转变,都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而对那些开展大规模敏捷条件尚不成熟的企业而言,若能回归“以客户为中心,最大化创造并获取价值”的敏捷初衷,则虽不能践行敏捷之“术”,但仍能充分发扬敏捷之“道”。成功关键在于,不盲从、不跟风,回归敏捷初衷、结合企业实情,选择最适合的转型路径(参阅图10)。

《孙子兵法》有云:“兵贵拙速,不贵巧久”是对速度的追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对灵活的推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则是对信任的重视。可见,敏捷的“基因”早已植根于东方军事哲学,只需在新的商业时代重新点燃这份智慧。

作者丨阮芳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常驻香港办公室

本文选自《IT经理世界》杂志2018年12 月 05 号刊 专栏 栏目,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纸质版杂志!现在订阅即可享受八折包邮优惠!邮发代号:1-28,购买地址:

http://ceocio.taobao.com(店铺:IT经理世界杂志商城)或http://buy.ceocio.com.cn(杂志网上商城)

IT经理世界

技术推动商业变革

-长按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