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述,阳气受损、百病始生

我们在上一篇讲过阳气的生理功能,阳气对于人体有着温煦全身,气化津液运转全身,推动血液等精微物质在人体内的流动及营养供应,所以说,阳气受损,百病始生,那么我们下面具体介绍下阳气是怎么受损是怎样让人得病的;

1.阳气失去卫外的作用,时令邪气乘虚侵入;

简单来讲就是,阳气的保护人体肌肤的功能失常了,春夏秋冬对应的不同邪气就很容易侵犯人体;春天,风大,风邪外袭,肺肾功能失调,导致运行水液的功能失调,出现头面部肿胀甚至全身水肿,中医上称之为“风水”;夏天,暑热之邪外袭,暑热为阳邪,其性炎热,逼迫人体津液外散,扰动心肺,会出现多汗心烦,神昏脑胀、喘息声很粗、睡眠质量差等症状;夏秋之间我们湿气很大的季节,中医上称之为“长夏”,长夏,多有湿邪,湿为阴邪,重浊黏腻,困遏清阳,影响阳气的气机运转,感受湿邪后,容易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达头面部,引起头重昏沉,像有东西包裹住头一样,肢体运动困重等;秋冬,多寒冷,寒邪外束,阳气被困在人体内部,邪正相争,人体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此时如果发汗或者借助药物发汗,就会使邪气随汗而泄,阳气重新占领有力位置;

2.阳气亢盛,煎灼阴液导致阴精耗损;

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阳气也不例外,如果因为平时过度繁劳,体力过度透支,就会引起阴阳的不平衡,阴液耗损导致阳气相对偏盛,如果平时不注意调养保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阴液进一步消耗,阳气进一步亢盛,而阳气亢盛了,就会进一步煎熬阴液,耗散阴液,到最后,就像是一把很旺的火在烧一个只有少量水的锅,到最后会导致水干、锅裂的;

3.阳气逆乱;

阳气,本来有自己的运行通道,但是中医强调“怒则气上”,大怒的时候,阳气上逆,血随气涌,可以看到面红耳赤,青筋暴起,神情激奋,脉络怒张,年轻的时候还好,如果上岁数了,很容易因为气血的突然上涌,导致突然昏厥,半身不遂等症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风”;

4.阳气仅存于躯体的一侧;

如果平时就一半身体出汗,另一半身体无汗的话,要注意了,有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这说明阳气运行不畅,不能温养全身,只能温养一半,那未免有失偏颇,导致气虚血淤的半身不遂的症状;

5.阳气蓄积导致体内过热;

膏粱厚味,容易合并湿邪,导致人体产生痰湿、湿热等,中医讲“热盛则肉腐”,“肥者令人内热”,所以不要整体大鱼大肉的吃,无所顾忌,这样很容易导致痰湿热等内聚,引起疔疮等;

6.阳气在开泄(发汗)时,邪气郁结;

人们平时在田地劳作,或者我们打篮球、健身等运动完后,汗孔张开,阳气疏泄,如果这个时候骤遇冷气、寒湿等,就会导致汗孔鼻塞,汗泄不畅,郁结于肌肤体表,从而导致皮肤肌肉产生汗疹、粉刺、疔疮等;

7.阳虚邪恋,不愿离去;

如果阳气的保卫、疏泄功能失常,邪气长留,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阳气的耗损,例如寒邪深陷经脉,气血凝滞,时间长了产生溃疡,阳气亏虚,不能攻邪外出,形成瘘管,总是渗透浓水,伤口久久不能收敛;

体内阳气的致病机理就是如此,是不是与西医上有相当大的区别呀,大家一起讨论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