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饿了么回应,否认“偷听”,那为何我们说啥就推荐啥呢?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跳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要买什么,就收到了相关商品的广告。

不少人怀疑:手机是不是偷听了我的话?

18日,《IT时报》对这一现象的报道,将两家外卖平台推上风口浪尖,

19日,“美团饿了么否认偷听”,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据IT财经报道,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孙女士在和同事闲聊时提到想喝CoCo奶茶,在打开饿了么App时,在推荐商家首位看见了CoCo奶茶。让孙女士疑惑的是,自己之前从未在饿了么买过CoCo奶茶,在她手机后台,同时打开了淘宝、微信、知乎、微博等多个App,“此前也没有使用任何手机App搜索过CoCo奶茶的相关信息。”据记者测试,饿了么出现同类现象的概率大概在80%左右,准确度非常高,其中一家被精准提到的门店,虽然在第一天没有出现,却在第二天出现在“品质优选”频道。

近日,有媒体报道,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iPhone和iPad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后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此外,也有用户反映,在刚谈到想吃什么后,打开外卖App就可见到对相关店铺的推荐,

疑似出现App麦克风“偷听”情况。对此,美团、饿了么方面做出回应。

美团回应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表示,这种情况不存在,他们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授权,且主动发起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

饿了么方面则对外表示,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饿了么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被质疑偷听用户讲话,窃取隐私的互联网公司都表示“技术达不到”。

2017年底,江苏消保委就曾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监听电话、定位”。百度称,旗下APP不会、也没有能力监听电话。

2018年1月,有用户怀疑今日头条偷听用户对话并用于推荐内容。对此今日头条表示:以目前的声音信息处理技术还远远达不到窃取用户隐私的水平。

然而对于这些回应,用户并不买单。为什么企业回应和用户感知差异这么大?

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此前向记者分析,“侵犯用户隐私案件往往是取证难,很多都是用户自己感觉到的,还缺乏实证证明。”

不过同时他认为技术不是问题。“比如用手机麦克风获取用户隐私,其实通过对获取语音信息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捕捉分析,是可以实现的。”

智能硬件也可能会“偷听”

事实上,存在偷听风险的不只是智能手机和APP,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走入生活,也增加了沦为黑客窃取用户隐私的工具的可能性。

国际咨询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8620万台,较2017年的3200万部增长了5420万台,增幅超过170%。

在第四届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上,腾讯研究员伍惠宇表示,“很多人喜欢将智能音箱放在客厅、厨房、卧室等地,这些都是隐蔽性较强且警惕性较低的地方,用户可能会谈论很多涉及隐私的事情。如果家里的智能音箱被攻击,智能音箱就是‘隔墙有耳’的最佳载体。”

伍惠宇所在的Tencent Blade Team团队曾成功攻破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利用亚马逊echo系统中的漏洞,在无唤醒、提示灯不亮的情况下,实现了远程静默窃听,并将录音文件成功发送至远程服务器。

伍惠宇提醒用户,“一定要尽量选择大厂商的智能音箱产品,及时更新固件,同时注意不要把智能音箱放在对隐私要求很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