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可以这样吗?有可能附加艺术价值吗?

艺术价值,主要是指一件艺术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高。艺术品包含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且它们之间都相对具有独立性。



近几年共享交通大火,共享交通最中坚的力量就是共享单车。一夜之间好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品牌『ofo、摩拜、小蓝、哈罗单车等等虽然共享交通现在是大众刚需也会出现供求不平等的状态。

单车供过于求,废弃单车无处存放,的问题现在急待解决。



在这个剩余价值极大的行业,除了回收再造是不是可以在其他方面创造一些附加价值呢?

·

·

·

·

·

·

·


杜尚《现成的自行车车轮》,金属、彩绘木料,1913年


这是杜尚第一件用现成物品进行的艺术创作,这件作品对之后的当代艺术家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两年后,杜尚把这件日常用品“充当”艺术作品,将其归为现成品艺术,意思是:一种系列生产的工业产品,经过否定它的原功能后赋

完全不同的解释意义。

他说:“我很享受这样静静地看着它,轮子的转动,就像壁炉里舞蹈着的火苗一样赏心悦目”。

杜尚的这件作品是一个荒诞主义的视觉奇迹。然而,艺术家们却从此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艺术家遇见自行车,将产生哪些奇妙的化学作用?




毕加索在1942年曾用一个废弃的自行车车座和车把,巧妙地构思成了一尊“公牛”,他将这件作品命名为《牛头》,这也属于现成品艺术范畴。

Thomas Yang将他的两样爱好——自行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他将油墨涂抹在自行车轮胎上,独特的花纹印在画纸上形成错综复杂的纹路,绘制出各地风光。





2003年,一位当代艺术家曾用42辆自行车创作了一件装置艺术《永久自行车》(自行百度)。

1868年,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之时,世界惊讶地发现,中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自行车车流,中国也因此被誉为“自行车王国”。

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私家车、摩托车、电动助力车的出现,令自行车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作品《永久自行车》就是通过自行车的巨大数量以及观看角度不同而出现的各种效果,来体现中国社会环境在发展中的不断变化。之后的几年里,艾未未又多次用自行车创作系列装置艺术。



·

·

·

·

·

·

·

共享单车在社会出现本来就是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和紧急发展趋势。在街上得逞先排列形式其实本身就很有艺术感和美感。






艺术家和设计师不仅在做品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也有责任和义务反应社会现象,为社会创造出不一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