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智能床国内销售遇阻 麒盛科技拟上市融资

实习记者 黄琼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袁晓澜 深圳报道

“智能”“科技”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的标签。主打智能床的麒盛科技在海外深耕多年,近期其在证监会的网站上披露了拟在国内上市的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麒盛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老牌电动床及配套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企业,2015-2017年分别实现营收6.96亿元、12.65亿元和13.8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56亿元、1.15亿元和1.13亿元,去年更是突飞猛进,仅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就已直逼甚至超过前一年全年。

不过,这家营收95%以上来自海外市场的智能床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拓展并不顺利。

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麒盛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来自海外,据招股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及2018年1-6月,公司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95亿元、11.47亿元、12.56亿元及11.17亿元,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3.73%、95.65%、94.14%及96.45%;来自美国市场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76.23%、84.25%、80.68%及89.37%。

麒盛科技招股书表示,公司的主要产品智能电动床属于消费品,市场需求主要受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故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将会对公司未来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这家布局海外的科技公司继而拟转战国内市场。据招股书显示,麒盛科技正在推进一个总投资高达3.86亿元(包含2.5亿元募集资金)的品牌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杭州6个城市分别开设1家旗舰店,成都、天津、武汉、南京等12个二线城市开设标准店,同时在这18个城市开立多种业态,合计开设6家旗舰店、12家标准店、78家专卖店、96家综合商业体标准店以及78家社区店。

麒盛科技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公司在海外市场智能电动床销量保持快速增长,当前公司智能电动床的产能已经饱和,公司面临着较大的产能瓶颈,公司募投项目投产后将有效缓解产能瓶颈,进而满足市场需求,未来公司仍将立足于海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与此同时,公司也将大力拓展国内市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外贸企业转投国内市场,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将营销的团队、经验、品牌的知名度在国内打开等一些列问题。

国内市场水土不服

麒盛科技智能床在国内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麒盛科技依托子公司索菲莉尔通过开设直营门店或专柜,直接将自主品牌的商品销售给消费者。

招股书显示,为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公司业务规模,2016年7月,麒盛科技以7.00元的代价收购了索菲莉尔的智能电动床及床垫销售商66.67%的股权,后者成立于2013年,拥有“索菲莉尔”等品牌,彼时处于严重资不抵债境地,因麒盛科技此前拥有一部分股权,交易后,索菲莉尔正式成为唐国海旗下全资子公司。

除先后开设了10余家索菲莉尔直营店外,麒盛科技也大力拓展区域经销商。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麒盛科技拥有95家经销商、122个经销商专卖店或专柜,覆盖全国2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绝大多数核心城市。与此同时,麒盛科技还加强了天猫、京东等在线渠道的推广力度。

进展并不尽如人意,招股书显示,索菲莉尔线下零售店与经销商普遍业绩不佳,多家专卖店或经销商平均每月销售额仅为数千元,天猫、京东旗舰店门可罗雀,自有品牌2017年总营收为3834.02万元,净利润980.86万元,2018年1-6月呈大幅下滑态势,营收不足上年一半,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244.22万元。

记者从索菲莉尔天猫旗舰店销量来看,其主打的智能化背后高昂的费用使消费者望而却步,一张上万元的智能床月销量个位数甚至是零成为常态。

同样是“智能床”的噱头,相对低端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从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数据显示,麒盛科技智能电动床的平均单价也跟着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2787.88元已降至2018年1-6月的1786.33元,这直接拉低了毛利率水平,2015年毛利率为41.60%,较2018年上半年的31.47%下跌了超10个百分点。

而麒盛科技智能床能否在国内描绘一片蓝图,这一切还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