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看人下菜”,了解我的人,伤我却是最深

“大数据”是近年来IT行业的热词,大数据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逐渐变得广泛起来,大数据的采集。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每天都在产生数量巨大的数据碎片,数据计量单位已从从Byte、KB、MB、GB、TB发展到PB、EB、ZB、YB甚至BB、NB、DB来衡量。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采集也不再是技术问题,只是面对如此众多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其内在规律。

最近,一位微博网友自述了被大数据“坑”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大数据“坑熟”,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不过,与传统的“看人下菜”不同的是,相关电商平台用同样的菜,标出了不一样的价格。当这样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网友们才发现,被“坑熟客”的现象在这个轻而易举就能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当下,早已是普遍现象。


大数据,本身没有原罪。但是,在特定的商业环境中,相关购物、旅游平台通过大数据直接就能得到消费者的所有消费习惯。早在若干年之前,只要我们在购物网站上搜索了某一商品,许多购物网站都会在首页推荐出我们曾经搜索过的相似物品……对此,我们早已是习以为常。

大数据是工具,工具本身是无数的。但是,到了商家那里,利用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价格,这已经明确违背了起码的市场公平原则。无论是旅游APP、打车APP,还是购物APP,都应该遵守起码的公平原则,童叟无欺,杜绝价格歧视。但是,如果没有强硬的规则约束,在多赚一分钱也要赚的唯利是图的资本面前,童叟无欺、价格公平就很容易成为传说。

价格不公,只是大数据分析结果之罪的一种。在网上,网友们曝光出了更多的内幕。比如,如果大数据发现消费者在购物平台上的投诉较少,那么,商家们会选择一些残次品发货,对投诉较多的、喜欢打差评的消费者,就必须要用好一些的商品了;再比如,许多实体店的打折优惠已经到了二三折,团购APP上的价格却仍然按半价展示……

造成“了解我的人,伤我却是最深”的局面,既伤了利益,又伤了感情。应该说,在大数据大发展、大运用的当下,必然会让大数据的负面影响暴露出来,在电商业务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问题迟早会曝光出来。

以前,面对庞大的数据,我们可能会一叶障目、可见一斑,因此不能了解到事物的真正本质,从而在科学工作中得到错误的推断,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切真相将会展现在我么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