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的心力拿去对付真实的生活

微博上有一段记者采访蔡康永的视频。蔡康永说:

看一下我们的朋友圈,就知道我们为了要营造那个给别人看的橱窗,压抑了多少自己。


我们绝对不会拍一碗烂透了的阳春面。


如果我们拍了一碗阳春面,那我们就是在撒娇,我们希望别人看到会说,你工作这么辛苦才吃这么一点点。


我们有种种的原因,希望在朋友圈表现出一个我们要索取别人认同的这种习惯。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刷朋友圈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了解亲朋好友的生活动态,接收各种讯息……

我们渴望分享自己的生活、渴望倾诉、渴望被理解、渴望被认同,但是,却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

人们逐渐意识到,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朋友圈之外,才是真实的生活。

不要被朋友圈定义了生活

来北京的这几年,蒋忆彤一直住在群租房里。

虽然工资年年都会涨一些,但是对于来自五线小城,家境贫寒的她来说还是要仔细算计,才能让一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薪水可以应对所有的生活开销。

直到遇到男朋友阿轩。阿轩的老家在河北某市,家境不错,他和蒋忆彤租了套公寓,并负担家里的大部分开销。

蒋忆彤的经济压力骤减,朋友圈的逼格开始迅速蹿升。周末的英式下午茶代替了麻辣烫、米线。

就连培训学习,以前只敢买便宜的线上课,现在在阿轩的资助下,她也能参加价格不菲的线下课了。

与她合影的不是这个“大咖”就是那个“老师”,尽管有些人的名字并不响亮。

老家的同学不明就里,都以为蒋忆彤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有头有脸。

有次线下课,蒋忆彤加了一位自媒体大咖的微信,顺利通过。

她特别得意,赶紧发了一条表示“仰慕已久”的微信,还没等对方回复就马上截图发到朋友圈。

当然,大咖基本不会回复。她还配了一条:“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的文案。言外之意:看,我有大咖的微信。

那个大咖我知道,他有好几个小号,每个小号都有好几千人,这些号都有专门的人来打理,说白了就是营销号,根本就不是大咖的生活号。

这条朋友圈被狂赞,蒋忆彤特别满足。蒋忆彤休年假,阿轩工作忙,没空陪她,就赞助她出国旅游。

考虑到蒋忆彤没出过国,“白本护照”自由行容易被拒签,阿轩就给蒋忆彤报了个欧洲游的旅行团。

从踏进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刻起,蒋忆彤就开始了全程“直播”模式,各种视频、图片在朋友圈轮番轰炸。

出境乘坐的是汉莎航空的航班,一架破飞机,蒋忆彤发了组九宫格。当然,第五张C位是她磨皮美白加滤镜的自拍。

行程开始后,她抑制不住发朋友圈的冲动:

婴儿车里的外国宝宝要拍下来发朋友圈,路边的流浪汉要拍下来发朋友圈,酒店的团餐要拍下来发朋友圈,走马灯似的上午在某国,下午就在赶赴另一国的路上也要拍个视频发朋友圈。

甚至当地教堂的墓地也要拍下来发朋友圈,还要配条“天堂里安息的人们”这样的文案……

一天被她几十条图片+视频刷屏,我差点拉黑她,但最终还是没有下手。

我估计她欧洲跟团游顶多半个月,所以决定先屏蔽她半个月,等她消停点再把她放出来。

我轻轻点了一下“不看她的朋友圈”,瞬间世界清静了不少。

蒋忆彤代表了朋友圈里的一类人。

他们每天在朋友圈里发的内容不是高档的会所、精致的美食、奢侈的包包就是世界各地的诗和远方。他们满身仙气,仿佛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

然而,高档的会所可能只是路过,精致的美食可能是朋友请的,奢侈的包包可能是A货,世界各地的诗和远方可能是欧洲N国跟团游拍了几千张照片发三年。

而发圈者本人,可能只是个月入10K以下的普通工薪阶层。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比较”。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时,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客观的标准来定义。

也就说,我们发朋友圈,初心是分享或记录自己的生活,结果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呈现出特别美好的一面,我们也希望呈现出自己美好生活的一面。

在这种比较中,人们的朋友圈中呈现出过于美化的自己。人们经常会被这种过于美化的表象蒙住双眼,以为那就是自己真实的生活。

我们被朋友圈定义了生活,开始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经营朋友圈上,然后却发现,费尽心思美化的朋友圈星光闪烁、耀眼迷人,但我们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因为生活的重心,永远不在朋友圈,而在你当下真实的情境里。

那些真正关心你的朋友也并不关心朋友圈里的你过得好不好,他们更关心你真实的人生状态。

那些算不上朋友的熟人,他们并不关心你朋友圈里的状态,也不关心你真实的人生状态。因为你的人生本就与他们无关。

那么,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