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绍兴初二女孩创作《社戏》连环画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录用刊登

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一位13岁女生的笔下。近日,就读于越城区建功中学初二年级的陈文祺,以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为原型,创作了同名连环画作,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录用刊登在《连环画报》上。陈文祺也因此成为该刊物在国内仅有的两名特邀作者之一。

清新醇厚的画风,描绘水乡旧时光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篇大家耳熟能详的鲁迅短篇小说《社戏》,由绍兴市建功中学初二女生陈文祺创作出了同名连环画。陈文祺说,但凡精读过《社戏》,眼前定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自然的画面,鲁迅笔下的童年,是祥和的,是回味无穷的,是极具画面感的。

据介绍,作者以小说《社戏》为原型,运用细腻生动的笔触,画出了平桥村、小伙伴、钓虾、看社戏、煮豆、夜归等6幅作品。用水彩漫画这一清丽明快的创作方式,把小说中描绘的场景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创意受到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肯定。

作品《平桥村》中,在漆黑的夜晚,大量使用黄绿色等清新明丽的色调,寄寓着小作者在那样不自由的时代,对一种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礼赞。《小伙伴》中,则运用斜线平行构图法,描绘平桥村生活。临河的小村庄中,可以无所顾忌地与“野孩子”们一起钓虾、放牛,一道撑船去看社戏,也可烂漫地到豆田里偷罗汉豆吃。“乐土”处处都可亲近自然,这样的构图方式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小伙伴们玩乐的情景,表现得新鲜有趣又富有魅力。

月色下的平桥村、午夜归航,都是极具水乡特色的画面。《夜归》中的乌篷船在朦胧月夜下航行,作者运用中间垂直并行线构图法,使画面呈现稳重感,也使得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具有幽静、典雅之美。

“怀旧的色彩,温暖的风;故乡的色调,儿时的梦。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社戏》富有诗意,连环画《社戏》画风清新醇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旧时光。”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学鹰评价说,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通过对儿时的回忆,表达出对美好生活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小作者创作的这几幅佳作,也展现出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与鲁迅先生原作中闪耀着的美好理念遥相呼应。

连环画创作,让她“看见”鲁迅的童年

“记得爸爸妈妈说过,别的小孩学说话,最先会说的都是妈妈,可我最先说的是蚂蚁、月亮。”陈文祺说,可能她天生就与小动物、大自然有一种特有的亲近。从小,父母带着陈文祺接触大自然,每次她都会将自己看到的再加以想象进行绘画创作。

与同龄伙伴一样,陈文祺也喜欢动漫,不同的是,她更喜欢自己涂鸦创作,上了初中她才正式开始学习素描。“绘画源自生活,培养的是绘画者审美、观察以及空间想象的能力,因此我从不对女儿的画作做过多限制。”陈文祺的父亲从事艺术工作,上大学时曾一度专注于连环画、插画创作。他告诉记者,连环画是“中国国粹艺术的精华”,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连环画报》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为几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陈文祺的父亲也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连环画,但从来没有在《连环画报》上发表过,现在女儿也算为老爸圆了一个梦。

“几个月前,接到《连环画报》的约稿,想让我画一画鲁迅与绍兴,我一下子想到了刚学过的《社戏》一文。”陈文祺说,她1岁时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绍兴,虽然不是地道的绍兴人,却是在这里长大的。为了画好《社戏》,陈文祺多次走进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家,希望从中获得一些灵感。“再入百草园,眼中的景色虽然与一百年前截然不同,却仍然能感受到鲁迅儿时在这里留下的美好。”陈文祺说。

陈文祺也有些遗憾,她认为,即使“看见”了鲁迅的童年,也无法将心中的美景百分之百描绘出来。通过文章、老照片、插画等资料,她渐渐地勾勒出一幅幅幻象。如今那一张张连环画,到底是自己的幻想,还是鲁迅的童年回忆,陈文祺说她自己也分不清。

当班小布:老纪

见习记者 华雨佳

审核:张琳

绍报新媒体中心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