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中国的纯文学已经能看到彻底的边缘化地步

文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从八十年代开始,文学的本体地位得到了重新的确证,文学走向了边缘的位置,文学也开始回到了它本源的位置。

文学在当今这个社会绝对是个尴尬的存在,很多人对其抱着一种怀疑和嘲笑的态度。其实在社会上这样的声音还是稍稍可以理解,但是有些高校文学系的学生也会对文学信心的有着极大的怀疑。其实,文学这种东西,特别是非研究性的创作行为,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我们社会大众一直对中文有个误区:大家都以为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其实不然,中文系是培养文学理论家的。在古代,文艺评论家和作家往往是一个人,但是如今却是不一样了。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大都在高校,而作家真正的在社会、在作协。

文学理论研究是十分苦的差使,如果想以此为生,大略都是要过着比较清贫的日子。文学理论研究不和社会经济价值挂钩,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是要安心搞创作,则又是需要顶尖的水平才能够过上比较美好的日子。创作和艺术一样就是这样,准入门槛低,只有到比较顶尖的位置的时候才会和经济挂上钩。

王蒙好像说过:中国古代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是今天我们有的是:段子。可以说中国的纯文学已经能看到彻底的边缘化地步了。前不久我看到有人问为什么金庸不能得诺贝尔奖,又或者说对于莫言饿作品有些读者从来没有读过。或者有人说,知道莫言的有几个而中国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金庸。我在这里没有贬低金庸的意思,但是我觉得纯文学和俗文学是有区别的。我也认为真正的纯文学是有一定门槛的,也是有阻拒性的。纯文学也绝不是可以完全让所有人接受的,从某种意义说他算一种小众的艺术形式。

对于这样的现实,作为从中文系走出来的学生,喜欢了这么多年的文学,我自己也对中国文学未来有了一些想法和预测。我相信有很多比我更懂文学的人都做出了精准的预测,我也想做出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俗文学

一般给"俗文学"下的定义就是:指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而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文学作品,又称为: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现在所谓的俗文学主要指的还是以韩寒、郭敬明这类为首的消费文学。

中国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其实人心是比较浮躁不稳的,那些正经的严肃文学已经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了。并且在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什么都会考虑市场的反映,所以符合人们阅读需求的的消费文学依然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

这类作品在选材上会有许多的选择:都市、情感、畸形恋爱、奇闻怪谈等猎奇的作品都会出现。其实这就是所谓迎合市场的作品,对于生活压力的助推之下的中国人。对于那些具有娱乐性性质或者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新奇类作品会依然受到欢迎。俗世生活大家会让人感受到枯燥与无味,所以需要这些不太反映现实的东西来作为补充,这也就是那写所谓玄幻作品的产生。人的想象力千差万别,但是满足自己想象力缺憾的心是不会有差别的。

形式方面,我们会看到俗文学对应的最好的形式一定是:小说和剧本。小说因为本来就是市民阶级的产物,这自然是是符合大众的阅读需求的。其实,除了小说之外另一种形式更加直接,那就是剧本。因为剧本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展现,所以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二、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以暴露为主要目的,反映了客观的现实。其实现实主义文学多是一种批判的笔调来对于这个社会进行话语构造。"文学是人学"这句话应该是不停的在影响着作家们。在国内外各大文学奖上,其实获奖最多的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些沉痛的现实暴露出来是作为一个作家的使命和责任。暴露现实我认为是文学的本质,我们透过这些作品去看社会,反思社会将是文学永远的作用。我相信现实主义的文学将会永远是纯文学的主流而且用于不会衰亡。

三、后现代主义

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学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走完了西方接近百年的历程。西方的文学是由现实主义慢慢过渡到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但是,中国由于改革开放之后,那些原本作为禁书的作品涌入中国。给了中国作家学习的机会。什么"先锋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等都是借鉴了西方。这些作家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就和国情结合,写出了很多质量上乘的作品。

九十年代后期,现实主义又开始复归,那些写先锋的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又被遗忘了。我认为那些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基础就是金钱而异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对金钱越追逐,人们异化程度越深。当人们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相信作家就会着手写出像《变形记》这样的作品,像卡夫卡这样风格的作家会像一股强势的激流进入正统文坛。

笔者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回归或者是更进一步的发展有着十足的信心,因为过分的金钱安顿不了我们焦躁的心灵。这些有着反讽、阴暗、荒诞的作品一定会再一次促使人们反思这个所谓物欲横流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