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离家赴重洋,父母签下生死状,骨肉分离10年,归来已是思想犯

图 | 1872年,出国前的晚清留美幼童

上面这张照片,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但相信你一定见过。这是一群穿着规整站队条理的孩子,他们身上有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只可惜对他们的印象只存留于当年在教科书上那匆匆一眼,就犹如历史在他们沉重的泣血与痛楚上只给了轻描淡写一笔,冰冷地抹去了日后的悲欢离合。

1828年,容闳出生于广东南屏的一户贫困家庭,七岁时随打工的父亲赴澳门,期间容闳的父亲注意到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在沿海以兴办学校和医院方式吸引穷人入教,而且管吃管住不要钱。所以本应没有条件读书的容闳有幸入读马礼逊纪念学校。后来香港割让给英国,学校迁去了香港,于是容闳又辗转香港继续完成学业。4年后,容闳得到外国老师的帮助,赴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相继在麻省孟松学校、英国爱丁堡大学读书,并在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而那时,容闳是第一位在那里读书的中国人。

1854年,26岁的容闳于耶鲁毕业,他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一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彼时的容闳已经入籍了美国,甚至忘了如何说普通话,但他却怀着欲实现“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的毕生志愿回了祖国。

图 | 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肩负使命,远赴重洋

作为一名睁眼看过世界的留学生,容闳也许早已预见了大清国的国运,不可救药已无药可救,而真正使他焦虑不安的是这个腐朽愚昧的国家的未来。回国后他提出“派遣留学生计划”,奔走过程中四处碰壁,直至漫长的18年后,这个计划得到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决定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分四批出发,并提出招生标准:

“学生年龄,定为12岁以上,15岁以下,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

在招收学生上,提出的标准并不严格,且所有费用由政府负责,这样的机会听起来非常不错,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招生计划困难重重,负责招生的容闳开展工作一年以来,第一批30名学生仍未招满。时下的中国闭塞程度让人震惊,不论是愚昧的国民还是读过书的有识之士,皆认为西方的世界是

”蛮夷之地“。本来许多人报名了,但父母们听说西方人是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许多报名的人又撤销了。

容闳决定回到家乡,在广东、香港等接触西方较多、思想较为开明的沿海地区招生,几经波折后,终于招到了蔡绍基、邓士聪、容尚谦、谭耀勋、欧阳赓、梁敦彦、詹天佑等30名幼童。

出发前政府与家长双方都需明确责任,“童须在美15年,期间不能回国,生死勿论,”并且每一位幼童的父母都需要为孩子签下一份名为“具结”的生死状,比如詹天佑的具结全文是: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12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府婺源县人氏。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兴洪亲笔画押

图 | 詹天佑的具结

1872年8月11日,上海港口,一艘蒸汽驱动的新式轮船正准备起航,巨大的浆轮缓慢转动,在本就不平静的水面撩起阵阵水花,30名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幼童带着个人命运和肩负祖国使命即将出发,作为幼童之一的李恩富不知如何与送别的母亲告别,深沉的感情也只能默默表达。

“我没有拥抱她,也没有亲吻她,我所做的就是跪下来向母亲磕了四个响头。她想装出很高兴的样子,但是我能看见泪水在她眼中打转。”

因为没有富人愿意把孩子送出国外,所以不论是第一批30名幼童还是后面三批加起来的120名幼童全是平民出身且无一是满人。但着实来说,没有任何父母愿意把最宝贝的儿子送到万里之外骨肉分离15年之久,也没有任何一个幼童愿意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纪离开家人。事实上,幼童们迈出国门,父母与他们同样需要莫大的勇气。

图 | 1872年,出国前夕梁如浩(左)与唐绍仪(右)的合影

越改变,越难保留

1872年9月15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昨天到达的三十位中国学生都非常的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淑女和绅士。”

很显然,这一群穿着长袍,拖着小辫子的幼童成为了外国人眼中新奇的外来人,他们分不清这群孩子是男是女。初到的幼童们除了惶恐,还要面对外国人对他们投来诧异的目光。

图 | 1872年,抵达旧金山的部分留学幼童合影

1875年,120名幼童全部到达美国,分别在麻省和康涅狄格州学习,入住当地中产阶级家庭。而早来的幼童已经能跟当地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仅仅用了两年,便学会了流利的英语,并且允许脱去那臃肿的长袍,穿上了精神的西装马甲,但唯独两条底线不可碰——“不剪辫子,不入异教”。

辫子是代表着大清国民,而美国家庭所信奉的基督教则是大清朝一直反复强调不可容忍的异教类。幼童一旦触犯,就会被遣返回国。1877年就有四位幼童剪辫改服,被认为西化严重被提前召回。到了后来,也不单止前面几个幼童如此,其他寄住在美国家庭的幼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参与了各种活动后也逐渐被潜移默化。他们偷偷剪掉了辫子,不再愿意穿中式服装,只有定期拜见清朝官员的时候才换回累赘的长袍,装上一根假的辫子。

江南道监察御史李士彬就曾愤怒参奏此等行为:“出洋学生,原不准流为异教,闻近来多入耶稣教门,其寄回家信有‘入教恨晚死不易忘’等语”

其实对于“留美幼童”这一计划,在清廷上一直就没有断绝过责难声,曾经主推此计划的曾国藩已去世,丁日昌也回籍养病,只剩下李鸿章在朝堂上孤军奋战。

图 | 晚清名臣李鸿章

早在1874年派出第三批留美幼童时就被指责此计划开销过大,李鸿章与一众士大夫争辩,硬是扛住压力派出了第四批幼童。又再到1877年,美国物价大涨,留美幼童请求添拨经费,士大夫们又趁机发难,李鸿章坚定立场:“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至计,关系甚大……断无惜费中止之理。”直到1878年,留学事务局亏空50万两白银,李鸿章筹款困难,不得不从海防经费里拨款。

而自此后,“留美幼童”计划被推向了去留的悬崖,责难声也达到了顶峰。

1879年,吴嘉善接任留学监督后把幼童们招到华盛顿训话,诸生谒见时,均不行拜跪之礼,吴嘉善怒斥:“各生适异忘本,目无师长,固无论其学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具奏请将留学生裁撤。”

1880年,留学事务局更换监督,新监督吴子登开始要求美国大学停止对幼童进行地理、钢琴、诗歌等无用课程的教学,只需学习先进技术,实行

”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法。

而同年十一月,有人上奏批责幼童: 学生等毫无管束, 抛荒本业。次年二月,监官陈兰彬更直接了当地提出集体撤回建议,指责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

李鸿章见此,再已无力抗辩,欲显消极,最后建议”半撤半留“,提议已进入大学的待其完成学业再行召回。但遗憾势单力薄有心无力,总理衙门直接反驳了李鸿章的决策,上奏称:“臣等以为,与其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止,较为直截。”

1881年,进行到第十年的”派遣留学生“计划正式宣告失败,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发起人容闳为此痛心疾首:“毕生志愿,既横被摧毁……顿觉心灰,无复生趣。”

图 | 幼童在美国的最后一场棒球赛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881年夏天,留美幼童在美国度过了最后一个暑假,途径旧金山时打了最后一场棒球,留下最后一张合影,随即踏上了归国的方向。除去提前召回、抗旨不归、以及学习过度病死的,去了120个人,总共回来94人。

离开十年,故乡早已模糊,唯独祖国的方向依旧清晰,在游轮甲板上,幼童黄开甲拥抱着祖国方向吹来的海风,无比舒服,他当时这样幻想自己登船上岸的情景:

“当我们溯江而上遥望上海时,曾幻想着热烈的欢迎在等着我们,那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温暖的手臂拥抱我们!……想像中的欢迎,使我们越发激动。”

然而,真实的情景让每一个幼童感到沮丧凄凉,

“人潮围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为防我们脱逃,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求知书院已关闭十年了...大门十年未开启,墙壁剥落,地板肮脏,石阶满布青苔,门窗均已潮湿腐烂。

图 | 1890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从他们被清廷决定撤回那一刻,就已经被打成了一群”异类怪物“,一群”思想犯“。在他们身上没有荣光,只有耻辱。他们背叛了帝国文化,归来后不仅没能得到重用,反而是被无时无刻监视着一举一动。

当年《申报》就如此描述幼童们的处境:

“他们的薪水还不如西商的侍者,对他们的监管比囚犯还严厉。如此用人,安得有良材大器出而为国家办洋务哉!”

就连外国报刊也发文嘲笑:

“政府认为这些学生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这是非常可笑的„„这些孩子学会了电报技术,但是眼下的中国不允许铺设电线;他们已经学会了铁路知识,而大清国刚刚拆除了第一条铁路„„他们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它将什么都做不到”

夜深人静的某一刻,幼童们回忆:“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原来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而,“精英人物的命运往往就是国家与时代命运的浓缩”,其实每一个幼童的命运,都早已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

图 | 1905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使命必达,退出舞台

1884年,随着中法海战打响,所有幼童被陆续投入到工矿、外交、电报、铁路、海军等等先进技术行业,每个人都在关键领域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袁世凯时代来临后,幼童们的地位上升,每一个人都得到重用。尤其在外交谈判上,幼童们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就有当年抗旨不归的容揆在国外为祖国奋力呐喊,促成了庚子赔款留学。而更让清廷想不到的是,其中一位幼童竟成为了清廷的掘墓人之一。

图 | 左一唐绍仪与孙中山

1911年,当幼童唐绍仪作为清廷全权代表前往上海与南方军民总代表谈判议和时,他没有遵循清廷之意,竟然放言:“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应当推动。”最终联合南方军推翻了清朝,并出任民国第一任总理。

图 | 1919年,留美幼童的聚会合影

图 |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

1919年,随着五四运动兴起,也预告着幼童们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120人到回来的94人,从12岁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他们每一个人把青春和生命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他们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以来所有重要事件,在为祖国的奉献中获得了仕途,获得了荣耀,却又如一颗流星陨落,被席卷而来的五四浪潮拍打的体无完肤。新青年将他们视为前朝的遗老遗少,此时的他们已垂垂老矣,无意又无力辩驳,待祖国富强美好,愿予灵魂相会于中华腾飞之时,身后的功过是非,就交由后人来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