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我才不像窦唯那么傻烧你们汽车,见面我直接抽你们这帮孙子

开启编剧模式,从《渴望》到《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

王朔的大量精力都花在了影视上。实事求是的说,当年的王朔一人承包了中国影视的半壁江山。

一天,郑晓龙请王朔、郑万隆、李晓明吃饭,说想拍一部通俗室内剧,不追求人性深度,按照老百姓的审美情趣来,请大家给出出主意。王朔就说,那还不简单,让善良的女主角遭受点磨难,激活观众的泪腺。四个人聊了一下午,就把电视剧的框架定了下来,那就是《渴望》。

《渴望》播出,引起轰动,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收视率:96.4%。

紧接着是《编辑部的故事》,郑晓龙找了四个编剧,其中有王朔。剧本写完后,一直通过不审查,大家没了心气,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之后一天,审查又通过了,剧本却丢了。王朔就靠写东西吃饭,不写都不行。在剧组打工的冯小刚毛遂自荐:“王老师,要不咱俩一起写?”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上映,《编辑部的故事》社会影响力极大。它的王朔风格太明显,就是不把知识分子当启蒙者,写成跟老百姓一样的大俗人。李冬宝那个角色,王朔跟冯小刚一起找的葛优,比着葛优的样子写的。

之后,王朔写《爱你没商量》,口碑很差。就在这时,英达想弄一个类似美国情景喜剧《考比斯节目》的中国版,就去找王朔。王朔正想靠一部电视剧翻身呢,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就有了中国版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始没多久,社会对王朔的口诛笔伐愈演愈烈,王朔忙于应战焦头烂额,心态静不下来,“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英达对老王说:“你要是不写,我这不是白忙活了吗?你走了我怎么办?”

王朔实在无心写作,躲到了外国,就给英达推荐了梁左来顶缸。梁左是谁呢,就是给姜昆写相声《虎口遐想》的那位。后来,《我爱我家》成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后来梁左还和英达成了亲家,梁家小妹梁欢嫁给了英达,当然,这是后话了。

1992年,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过把瘾》播放,主演是王志文江珊及刘蓓,改编之王朔的《过把瘾就死》及其他两部中篇小说。当时,主流不满王朔的“痞气”,央视还专门把《过把瘾》放在十点后播出,但也挡不住它火得一塌糊涂。

拍《编辑部的故事》时,冯小刚作为编剧。后来随着与王朔合作频繁,加上冯小刚会来事,一口一个“王老师”的套近乎,于是两个人便在1994年踌躇满志地开了个公司叫“好梦影视”。

第一个剧本《好梦献给你》,冯小刚还没下笔呢,人家钱都打他账户上了。结果冯小刚迟迟写不出东西。好在这时有人把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送上门来,两人一看好东西,赶忙找陈道明来演,一炮打响。

原以为会越来越好,可拍了电影《永失我爱》,反响平平,电视剧《月亮背面》,直接就没通过审查。王朔导演、冯小刚主演的《冤家父子》,拍摄时,王朔在车里跟人侃,冯小刚在前面拍,拍完了找王朔:“王老师觉得这样如何?”王朔摆摆手:“你觉得怎么好怎么来吧。”

电影在瑞士拿了个奖,回国就被封杀了。主流觉得他是洪水猛兽,影响力太大太坏。当时王朔明显能感觉到,各种暗流都在向自己涌来。

包括他跟冯小刚后来弄的好梦公司,雄心勃勃,也因为行政上的原因让人给灭了。说白了就是觉得你王朔太叫嚣了,太张扬了。

——叶京访谈

最后,王朔不想搞了,把自己新作品《你不是一个俗人》给了冯:“你自己玩儿吧,以后拍电影,别挂我的名。”

不久后冯小刚拿着本子拍出大陆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终于一炮打红。

王朔说:“没有对手,我很寂寞啊。”

从1990年至1996那几年,王朔从雄心勃勃进军娱乐圈没完没了地写影视剧,把王朔写恶心了,几乎耗尽了生活素材,连身边人的故事都没落下。没多久,王朔去了美国。

很长一段时间,王朔都厌倦了以往的写作,总想着写一个巨牛逼的东西出来。拿他当时的话说,“最次是一《飘》,一不留神就是个《红楼梦》”

随后,他丢出一本杂文集《无知者无畏》,还是演流氓,调侃港台文化,瞧不起金庸,矛头一度还曾指向了鲁迅和老舍,一副骂骂咧咧的姿态,引来更多人的口诛笔伐,越发坐实了大家对他的印象:丫果真就是个流氓!

又一日,报上出现一篇《我是王朔》,痛快淋漓地把王朔从头到脚扒干净骂了一遍,很多人看了,拍手称快,说骂得好!后来一打听,妈了个巴子是王朔自己写着玩儿的。

其实此时的王朔,精神上已然出现了危机。

1991年我写了100多万字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本,第二年遭了报应,陷入写作危机。

老实讲,那也是一次精神危机,我对自己的写作生活,包括所写的东西,产生了很大怀疑。

用小资产阶级女性夸张的腔调形容,我认为我崩溃了…脑子里轰然而至的都是些飞快的短问句:我这儿干嘛呢?

我这就算——活出来了?我想要的就是这——眼前的一切?

——《看上去很美》序言

“誉满天下者,必毁满天下”

钱,挣了,名,出了,誉满天下,同时也谤满天下

骂,也给人骂了,小说,也写了,但人生就是如此吗?

老子曰:不敢为天下先.誉满天下者,必毁满天下。

是说人无完人,有时候某一方面很优秀的人,公众会不自觉地对其持有潜在的道德上的高要求,但是其实人优秀的方面不一定是道德方面,这也是是一种公众心态吧。

这期间,老王的父亲死了,哥哥死了,梁左也死了,紧接着5个朋友,哐哐哐死了一堆人。有些人,上午还好好的,下午说没就没了。

对死亡的恐惧,直接导致老王同学对生命的怀疑。这期间王朔像溺水一样到处乱抓,开始到处去找解决方法,佛经、《圣经》、《道德经》…...他不停反思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经常在深夜里痛哭,在酒吧里逮谁跟谁哭一顿,见谁都两眼发直......

马未都曾在访谈时说了老王同学一件事:2005年,王朔窝在家里写《我的千岁寒》,看见门口一个修自行车的特别讨厌,一看见他就写不出东西来。

于是,王朔从家里拿出了3万块钱,给那修车的说:“这3万块你拿走,到别的地方修去。”

马未都在节目里说:“我估计他啊,手上就3万块零几百,都给那人了。那时他精神上就有点恍惚了,正常人谁干得出这种事啊?”

呵呵 ,早知道,也去他家门口修单车去。

“得罪小人得罪呗,跟小人做朋友才累呢。”

“没写完也比你们写的好,就敢吹这个牛逼!”

“我心理没问题,我心理严重正常!”

“缺德媒体别找我,怎么那么爱跟你聊啊?再给我乱写我找你们报社去,我才不像窦唯那么傻烧你们汽车,见面我直接抽你们这帮孙子!”

那一年,王朔逮谁骂谁,开始怼天怼地,于是不少人觉得他疯了。

(因文章较长,未完待续)

原文来之:書香文第公众平台文/何楚, 更多内容请关注“ 書香文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