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出发点决定结果|企业家

“企业家思想与经营哲学”系列

看一件事,从什么角度出发往往已决定了你对这件事的结论。从类的思维能力和经验走到今天,在理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上已没什么差别,因此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看法的差别往往就在于出发点。

一滴露水,有人说它是珍珠,有人说它是泪水,因为出发点不同。经济理论从市场效率出发就推崇自由经济,从经济平衡出发就希望有一政府干预。企业也是一样,在风险与收益、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个人与团队之间永远都会存在着因为出发点不同而引起的差异。所以,看一件事,从什么角度出发,用什么样的假设,可能比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更重要。

今天的企业都喜欢讲战略,战略也很容易变成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目标,可是战略的逻辑起点在哪里?是资金、技术、人才?这些都很重要,但我认为不能成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因为战略不是一相情愿的理想,战略是连接你所有的和他人的桥梁。

战略的出发点应该是你的客户,有了客户,才有市场,才有产品定位,才有对竞争环境的论识,才有自身资源的分配,才有执行中的流程和效率。出发点对了,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出发点错了,有再多的资源也可以浪费掉。有意思的是,自身占有资源较少的企业往往凭直觉认识到这一点,而较大的企业因为充满自信或自大,往往忽视了这个重要的出发点。

出发点在企业内部管理的思考中也同样重要。企业中有人讲营销,有人讲财务,有人讲成本,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中至关紧要的环节,但它们不能成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因为企业组织中的核心是人,因为人有灵性,有人性,有可变性,与物性不同。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其管理逻辑的出发点只能是人,也就是企业的员工。从这一点出发,根据企业员工所受到的具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员工会被赋予不同的使命和责任,由此才会产生企业的战略目标,才会形成服务于使命和目标的文化,才会有企业中澎湃的激情。这些由于从员工出发而产生的精神因素会形成无所不在的推动力,使企业能坚韧地突破经营中的困难。对一个处在变革中的企业,这一点就更重要。

企业每天都在做资源配置的取舍,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这里也有一个出发点的问题,管理团队自身的,甚至是企业自身的要求不应该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虽然它是很重要的因素。

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也不应该是资源配置预期的效用本身,

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应该是而且只能是资源的投资者或股东以及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他们对价值增值的要求和可承受的风险)。只有从股东出发,才能使企业平衡快与慢、短线与长线、收益与风险。股东也是企业最终成功与否的主评判者,从股东利益出发,企业在资源配置的取舍上就有了标准。

股东、员工、客户三者在静态情况下,他们的利益有时是矛盾的,但在动态和发展中又会和谐统一、互为依存。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企业管理者永恒的责任。不少企业过去都做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的分析,但很少企业做股东满意度的分析。徐州华润电力公司几年前设立了股东日,万科公司最近也提出了股东满意度,看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成熟,这三者的重要性都会在纷杂的企业经营中凸显出来,如果把他们作为企业不同层面决策的出发点,企业经营中的逻辑思维就更清晰了。

注:本文选自《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作者:宁高宁,机械工业出版社,摘选只为分享,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