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為什麼製造業越來越少,經濟還這麼發達?

照理說事hhh


2002年網友"我為伊狂"擔心平安、招商銀行等巨頭離開深圳,憂慮深圳會"被拋棄";現在有人認為深圳已經不適宜製造業生存和發展了,憂慮華為、富士康等等製造巨頭有可能徹底離開深圳,擔心深圳會出現空心化,我覺得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首先,資本確實是逐利的,製造業是特別注重成本管控的,哪裡的地價、人工便宜,製造業就流向哪裡,這是市場規律。華為、富士康在深圳的大片大片廠房、寫字樓跟隨深圳地價、房價、租價,也在飈漲,逐利的華為富士康會輕易拋棄放棄嗎?

第二,資本既逐利也講感情。總部在臺灣的鴻海集團富士康,起步發家之地在寶安區西鄉街道後瑞村,那裡有富士康最早的大陸工廠(約兩萬平米),現在還在為富士康創造財富,堪稱富士康龍起之地。即使90年代富士康遷往龍華、觀瀾,其後又在全國各地建廠,西鄉後瑞富士康依舊巋然不動,富士康不會拋棄自己發跡之地的。

華為、富士康已經深深地打上了"深圳"烙印,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洗不掉這個烙印。同理,在深圳發家壯大的本土製造企業,無論大小,無論低端高端,無論走到哪裡,也不可能捨棄"深圳"這個字號,比如比亞迪、大族激光、大疆無人機、歐菲光、邁瑞……,同理,作為地產業、服務業、金融業佼佼者的平安保險、招商銀行、萬科地產等等,也是如此 。

拋棄就意味著忘本、背叛;拋棄"深圳"這個金字招牌,意味著掉價,會面臨著無形資產的流失。

第三,深圳早已成為中高端科技人才的集散地,如同聖地,始終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才 。 製造業尤其高端製造業離開深圳很難招攬到稱心如意的英才;眾多英才也樂意在深圳安居樂業。作為資本家,是不可能忽視深圳這個人才高地的。

第四,深圳不一定是新技術的原創地,卻往往是新技術演變成實業產業的快速轉化地。大疆無人機創始人汪滔曾是香港科技大學學子,在大學期間就在研發無人機,獲得過香港政府嘉獎,但他卻拐帶導師來深創業。

深圳確實沒有重型裝備製造業、高端軍工業等國之重器,也沒有名牌大學和研究所。但是深圳自有城市競爭優勢,其創新、研發的主體不是高校和研究所,而是本土企業,研發機構、研發經費、研發人員以及研發成果和專利大多來自於本土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不吃皇糧,以盈利為目的,科研成果必須快速工業化、產業化。

深圳目前支柱製造產業有互聯網技術、大數字、高端製造和人工智能、海洋經濟、新材料、生物醫藥等。

第五,傳統制造業不一定在深圳活不下去。深圳民營企業一般注重研發、品牌營銷、企業文化建設,不甘心做別人的代工廠去賺取微薄加工費。如高端服裝鞋帽等行業企業,深圳還是有一些的。

以民營企業、自主創新、高端製造、勇立潮頭為城市特質的深圳,沒有必要擔心高中低端製造業出走。除非全球高科技突然停滯不前,否則深圳不會空心化。另一方面,產業轉移既能倒逼深圳不斷產業升級,也能促進深圳與周邊地區融合、共贏。

創新是深圳之魂,製造業永遠是深圳的根基。輸血更健康,深圳從不靠吸血壯大自身。


獨尊宋明


不能簡單地說深圳製造業越來越少,比起其他地方,深圳的製造業仍然很多,也很強。所以出現深圳製造業越來越少的想法,主要是與深圳的轉型有一定關係。也就是說,深圳正在走的是製造業高端化、服務業現代化、港口業國際化之路。深圳不可能成為一個製造之都,而會成為一個創造之城,深圳的服務業不可能是包羅萬象,而是以現代物流、互聯網等為核心,深圳不可能建無數個小碼頭,但深圳有通信世界各地的物流線和信息平臺。

正是因為深圳的發展目標調整了,發展思路轉型了,發展思維轉變了,深圳才會讓一些不符合高端化的製造業轉移,才能用更加先進、更加高端的製造業替代傳統制造業,深圳才會成為技術的創造之地、產品的研發之地、成果的轉化之地,才能向一個又一個的科技高峰攀登。

事實也是,如果深圳都不能走出這樣的新路,不能從傳統制造向創新制造、中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轉型,那麼,還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呢?深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創新創業的前沿陣地,更是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示範之地。所以,深圳的製造業會出現減少或轉移的現象,但決不是深圳的經濟活力減弱,而是更強。


譚浩俊


深圳2018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出來,深圳的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0.1:40.5:59.4調整為0.1:39.6:60.3。靠製造業起家的深圳,如今製造業的佔比越來越低,為什麼經濟還這麼發達,因為現在主要依靠的是:

1.金融

深圳金融業資產規模達12.7萬億,穩居全國第三;證券業的整體水平也在全國居前,如深圳證券公司營收規模居各省市首位,總資產、淨資產、淨資本、淨利潤規模均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

2.IT互聯網

深圳的互聯網行業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深圳有騰訊,騰訊大廈也已經成為深圳的標誌之一,因此也衍生出了很多“騰訊系”的創業公司。

3.進出口貿易

深圳在2017年進出口貿易達到2.8萬億元,在內地城市排名首位實現25連冠。貿易伙伴正趨於多元,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還在開拓新興市場。

4.港口物流

港口物流業對深圳經貿的促進和帶動作用也十分重要。

5.信息產業

深圳也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深圳的電子信息產業佔據全國近六分之一的產值,是深圳的主要支出產業之一,也是首批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還有非常出名的華強北市場。

6.高科技電子設備

還有高科技電子設備等高科技領域,深圳轉移的主要是低端製造業,高端製造業可是響噹噹的,涉及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等領域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先進製造業及高科技製造業佔深圳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加,也將是未來深圳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所以深圳製造業減少的背後是產業升級和更繁榮的前景!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更多有關創業的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合偉說,與我一起聊聊創業那些事!


合偉說


深圳的製造業比重雖然在下降,但是製造業的核心環節還在深圳,只是製造工廠轉移到其他地方而已。


製造業不僅僅是生產工廠,還包括相應的設計研發,銷售部門,生產只是製造業其中一個環節。

深圳的製造業,因為深圳地價太高,現在很多都把工廠轉移到東莞惠州這些地區,把設計研發銷售留在深圳總部。最著名的就是,華為把榮耀手機的製造工廠搬到東莞。

雖然深圳是以製造業起家,但是現在第三產業的產值佔比更高,比如深圳的IT互聯網,金融,房地產,港口物流,這些行業在深圳的經濟結構中,經濟產值和佔比越來越高。


總體來說,在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的產出效益明顯高於第二產業。現在沿海地區,都在努力地調整經濟結構,不斷的提高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


深圳的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在不斷下降,相應的第三產業增長很快。第三產業帶來的經濟驅動力更強,即便是第二產業,深圳也主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比如說生物科技,電子信息。


魚小智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結晶,說製造業越來越少,這不假,但是深圳的製造業再怎麼減少,也是非常強勁的,先請大家看一下深圳三產業的結構比例,再來判斷深圳的經濟:

今年上半年,深圳三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佔比分別是 0.1 : 39.6 : 60.3。

也就是說,深圳第二產業並不弱,佔比達到了39.6%,堪稱完美比例!

國際上通常把第二產業佔比40%,第三產業佔比60%,成為黃金城市,而深圳是中國最接近這個比例的城市。由此可以看出,製造業佔比並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與第三產業形成4:6,才是最好的狀態。

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要想發展經濟,農業佔比肯定是越少越好。

第二產業是製造業,一個城市要保持持續繁榮,人口結構年輕化,那麼第二產業不能缺,但是如果第二產業佔比太大,就會影響城市經濟的發展效率。

第三產業是服務業,也就是金融、房地產、商業等綜合型行業。這是一座國際化城市發展的必備行業,且佔比要高,這樣,才能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

而深圳製造業正在減少,是因為正在轉型高端製造業,和國際金融城市,國際港口城市!

深圳金融業資產規模達12.7萬億,穩居全國第三;證券業的整體水平也在全國居前,如深圳證券公司營收規模居各省市首位,總資產、淨資產、淨資本、淨利潤規模均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

深圳優勢產業:互聯網、進出口貿易、港口物流、高科技電子行業,這些產業支撐了深圳國內第三的經濟體量。所以,至少也不求多,而求精,這才是深圳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秘密武器。


城市觀察君


一家裡有兩個兒子,老大老二去年都上交10塊,今年老大交12老二交15,都是在向前進步的,一個道理,深圳的製造業在整個全市經濟份額中的佔比確實越來越少,但是絕對值仍然是較快增加的;世界級大都市無一不是服務業極度發達,深圳的服務業發展更快才顯得製造業相對“衰落”。

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築業,工業包含製造業、水電供應、採掘業。深圳市2016年水電+採掘合計產值不到500億元,製造業產值6700億元(計算機、通信、電子4400億),建築業500億,深圳製造業佔第二產業的比重高達87%。

與深圳情況一樣,京滬第二產業也呈現佔比多年下降,三個城市幾乎都沒有農業產值,所以都是第三產業相對繁榮。

深圳作為全國金融中心,金融是深圳第三產業的王者,佔比超過20%,保持高速增長。



八戒做夢都想看的財經



深圳不是製造業越來越少,要看是什麼製造業,那些傳統的、低端的、高能耗的、高汙染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業,是很少很少了,因為不適應深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被淘汰的淘汰,轉移的轉移,轉型升級的轉型升級,取而代之的是先進製造業及高技術製造業。深圳的高端製造業可是響噹噹的,涉及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裝備等世界前沿科學的領域,很多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先進製造業及高技術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將是未來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當然,近些年,由於地價、房價高企,人力資源成本增加,造成企業經營成本大幅增長。"要素成本高、空間制約大",讓企業普遍感到"壓力山大",因而不少先進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整體外遷,有的是隻將總部留在深圳,生產環節則遷往周邊及外地, 走"深圳總部、研發”+“東莞、惠州生產製造”的模式。比如:早在2013年,大疆就在東莞購地;富士康則更早就將生產線搬到了鄭州、貴州;中興通訊於2014年也將生產基地遷到了河源;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興建產業基地;2016年華為將終端生產轉移至東莞松山湖等等。

如果任由這勢頭髮展下去,那麼深圳的製造業尤其是高技術製造業必然受到嚴重製約,繼而對深圳的經濟發展帶來較大沖擊。


有了香港"產業空心化"的前車之鑑,深圳正採取積極措施應對製造業外遷的問題,一是出臺政策留住、吸入人才;二是幫助企業進行轉型升級,減稅降費;三是拓寬產業發展空間,一方面繼續壓控房價,另一方面發展"飛地經濟",像"深汕特別合作區"這種模式,以解決高房價及深圳土地不足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

相信,深圳的製造業不僅不會"空心化",而是會得到更大更好的發展。


影子伴你


長期來講,沒有或者缺少製造業,會影響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國家的長期繁榮。

美國,在四五十年前美國很發達和繁榮,主要靠的就是製造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開始趕走製造業,不到三十年,製造業趕得差不多了,美國就感覺到經濟下滑了。沒有製造業沒有商業做基礎,你金什麼融吖?等等,近十幾年美國幾屆總統,都想把製造業拉回美國,可是已經晚矣。

深圳有今天的發達和繁榮,完全是製造業做起來的,很難想象,沒有或大幅減少製造業的深圳未來會怎樣?,,,


譚迎建


對於這個問題發表下個人觀點,

第一,越來越多企業工廠搬離深圳,但是銷售部門,對外的還是會留在深圳的,

第二,深圳更多的新興公司成立,

第三,各大企業總部搬向深圳,

第四,深圳的各項服務優於其他城市,充滿活力,雖然製造業搬離,但是相應的其他行業來相應補充,

第五,人口,深圳市人口名義上只有一千多萬,實際上應該有兩千萬吧,

深圳市從各方面來說,都優於普通城市,雖然租金貴,但是其他的服務要好於其他城市的,中國就北上廣深,但是發現起來的特區就只有深圳,


傢俱陳工


深圳的製造業很強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華為、中興、比亞迪、大疆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2817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2243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87億元,佔GDP比重為36%。在這8000多億元的工業增加值中,先進製造業就佔了70%。換算過來,深圳的先進製造業佔了其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


這個比重並不低。要知道,全國的製造業比重也就是30%左右。美國更低,只有12%左右。

深圳的發展定位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心,希望打造成亞洲的“硅谷”。因此,它對製造業是有選擇的。它要的是高附加值的科技製造業,不是低端的服裝、電子加工業,也不是需要耗費大量億元的鋼鐵、化工等重工業。

伴隨著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製造業的比重是在不斷下降的。並且受制於深圳的發展空間,因此深圳的製造業必然要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