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德道经》校正今本《道德经》,下篇《道经》第四章

前言:心本《德道经》的编写,主要依据高明先生的著作《帛书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采用历史文献学对上百种世传版本进行勘校,同时结合历代名家注释,得出一个结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是至今后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传众多版本经后人篡改已经严重失真,世传王弼本《道德经》最接近帛书《老子》原貌。

高明《帛书老子勘校》勘校说明:

1、本书以王弼注本为勘校帛书老子之主校本,另取敦煌卷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计三十三种作为参校本。按照帛书老子篇次,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参照今本章次,分别句段,顺序勘校。

2、按帛书甲本、乙本与王本之先后次序,将三者经文分别句段抄录与下,以便相互勘校和比较。如帛书老子因埋藏而被损坏之字,甲本残坏则据乙本补;乙本残坏则据甲本补;甲乙版本共同残坏则据王本或其它今本补。补文一律用【 】形括弧括起。帛书老子原有之衍文脱句等错误,录文不删不补,仍照原文写成今字,只在后文予以辩证说明。

3、帛书甲、乙本经文中均有假借字和古字,勘校时除将按原形写出后,在其字下注明当用之本字和今字,皆用( )形括弧括起,以示区分。

4、老子今本经文颇多差异,故本书除了用王本作主校本外,另选三十三种不同版本作参校本。任何参校本凡经文与王本相同者不录,仅录其经文异于王本者,以便了解今本经文之分歧,及其与帛书甲、乙本之异同。

5、世传老子版本种类很多,本书选用主校本与参校本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版本之经文内容,还有经文特殊或独异今本而近于帛书甲、乙本者,亦详录其经文,而书名出处可见参考书目。

甲本:【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始(似)万物之宗。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帝象之先。

乙本:道沖(盅),而用之有(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挫)其兑(锐),解其芬(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也,帝象之先。

王本: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帝象之先。

校正内容:(校正依据见原文)

1、“道沖”应订正为“道盅”,“而用之或不盈”应订正为“而用之又弗盈也”。

2、“吾不知谁之子”应订正为“吾不知其谁之子也”。

王弼注释: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徳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徳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心本第四章整理如下: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白话文翻译:道就像一个永远不会满的器具,用起来不会盈满。渊远呀,好像万物的宗主。挫掉万物的锐气,解除万物的纷扰,让万物与光相和,最终同归于尘土。道清澈透明呀好像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出现在上帝之前。

心得体会:1、本章再次论述什么是道,用一种永远不会盈满的容器,形容道的无穷无尽和深不可测。

2、说明了在道的作用下产生了万物,道是万物产生的原因,道能使万物化掉锐气和纷杂,最终和光同尘,同归于道。

3、本章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道高于上帝。在周朝之前,夏商时期崇拜上帝(神),认为神创造了万物,但是老子却说道产生于上帝之前,这是一种跨时代的观点,将人类从神的世界带进了以自然为中心道的世界。

本章中心思想:和光同尘,象帝之先。

综上所述,本章老子再次形容道的样子和作用,认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并且万物在道的作用下,和光同尘,回归于道。同时也打破了人类对上帝(神)的崇拜,认为上帝也是道所生,将人类带进了以自然为中心的道家世界,这是老子对人类重要的贡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