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萬公里開始,國產臥式機與日本原機的差異

對於摩托車行業來說,過去是對南美洲和東南亞、印度稱之為新興市場,而看著新產品的更新速度,距離日本更近的東南亞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似乎比新興、更新興。

作為全球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Honda 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是最大市場佔有率的品牌。當大家都把焦點投在時尚產品、話題車型的時候,很容易忽略了,在大型車、個性化車的領域,日本的四大牌子也許各領風騷,街車 vs 街車、跑車 vs 跑車、復古 vs 復古,但在通路車卻是 Honda 一家獨大,尤其是毫不起眼的 “ 買菜 ”級彎樑,在東盟的大部分國家裡,Honda 的風冷臥式發動機產品,市場佔有率普遍在 60% 到 70%,剩下的 “ 飯菜渣 ” 才由其他的日本製造商和中國企業瓜分。簡單一點去理解的話,Honda 在中國的發展路徑,其聲譽首先是靠 CG125、GL、CD 以至是 CB125T、CH125、NH90 走進千家萬戶所撐起的,而並非靠 RC213V、CB400SF 和 GL1800,或者說、不僅僅是靠個性化和運動化的高性能產品。更尖銳的說法是,小型臥式機的車型,Honda 銷量最大,其他的日本製造商都難望其背。

幾年前為了方便通勤,買了一輛算是所謂一線製造商的國產仿 MSX 迷你車作為代步。買車的時候,據說這輛國產的 MSX 款、由當時國內率先仿造這款 MSX 的製造商所生產,使用的是一副國內規模較大的主機廠生產的臥式發動機,整體配套的質量代表著國內的中上水平。

從新車落地開始,定時換著比較好的潤滑油,日常的通勤 + 偶爾的折騰,使用的環境從常規的鋪裝公路到鄉村小道,甚至是在小型賽道里裝模作樣一翻、不太爛的爛路,當天往返近一百公里的短途摩旅等等,在大半年的時間裡,騎著這車、累計跑了大概一萬多公里。

水平有限,駕駛心得就懶得說太多了,這款國產的 MSX 整體質量上還算穩定,除了因為東南亞的雨季潮溼天氣,換過燈珠、換過離合線之外,並沒有什麼太多的質量問題。但在一萬公里之後,明顯地感覺到駕駛質量(駕駛的質量,並非車的質量)在持續地下降中:國產車通病的換檔不清,轉速不高度吻合的話、容易卡在不同檔位的中間,剛過了磨合期的一萬公里原本應該是最富 “ 精力 ”的時候,但經常在綠燈全開油門起步之後、一升檔就來尷尬了,讓駕駛的時候、感覺協調性失去了新車時候的一氣呵成;可能是走過的顛簸路面較多,懸掛系統的反饋越來越遲鈍,且開始滲油;估計是沒有針對東南亞的氣候環境做準備,雨季時候,電門鎖、燈光控制按鍵有接觸不良的症狀,有時候需要一點技巧,捏來扭去地才可讓功能恢復正常。

單純地從一個產品質量的角度去看的話,也許找不到什麼大的問題,畢竟價格只是日本原型車的一半都不到($ 970 美元 vs 大約 $ 2,500 美元)。估計國產車的出發點,首先會是滿足通勤的需要,駕駛質量這些難以定性、沒什麼具體標準的東西,不會成為核心的考慮因素,如果會導致成本大幅上升的話,那就更加 ... ... ...

Honda 在泰國、越南生產的 MSX125 所搭載的這副臥式發動機,同時也廣泛地應用在當地很多通勤型的彎樑(其實應該說,是 MSX 採用了這些彎樑車的那副臥式發動機)Cub、Dream,以及最新的 Monkey 125 猴子,算是 Honda 真正的看家王牌,在銷量上真正吊打包括 Yamaha、Suzuki、Kawasaki 在內全部任何其他企業同級配置的機器。

在當地曾多次駕駛過 Honda MSX、Kawasaki KSR110 這些採用臥式發動機的車型,其中還有幾臺經過改裝的、跑了大概一萬公里上下的二手車,用的是一個較為折騰的方式去駕駛,跑的時間和路程也有好幾十公里,說不上有多好的感覺、但基本也沒有自己那臺車的情況出現,玩起來有著不一樣的流暢感。當然,自己也不排除是對車輛照顧的細緻程度上的區別,導致產生出這樣的變化。

為何國產車一直無法超越日本車?尤其是那些國內製造商們都覺得,在自己已經實現了技術重大突破的產品,例如這副國內無數製造商都能做得不錯的、被稱之為 “ 比較成熟 ” 的小型臥式發動機,實際上的差距有多少?差距在哪裡?也許,挑戰 Honda 這副臥式機其實是等於挑戰著整個的日本摩托車製造業,當這副臥式發動機還在大行其道的時候,那就意味著國產的臥式機,儘管產量很大、但還說不上有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