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书包到底有多沉?

这两天,关于#家长该不该替孩子背书包#的话题被炒上了热门。前两天,深圳一名校长,放学送学生出门时,坚持把家长帮孩子背的书包取下,让孩子自己背,因为这位校长希望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然而 ,这一做法引起了不少争议。

01

不少网友,尤其是像小编这样的单身狗,一看到“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内心就无比认同。但不少带娃的家长们纷纷吐槽:孩子书包那么沉,不能实际减负,家长帮忙背个包,怎么就不行了?

小编的同事吐槽说,他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身高120cm,体重18公斤。为了弄清楚孩子的书包有多重,他把书包放到称上,显示屏显示书包重7.2公斤,超过体重的1/3,这几乎相当于专业运动员的负重跑比例。

那么,书包里到底装了什么?

首先,当然是学生的课本了。

现在的课本,几乎都有A4纸大小,而且每本书的重量达0.3-0.5kg。除此之外,每一门课都有多个配套的练习本。以语文为例,还有同步阅读教材、写字教材、早读诵读课本、练习册、作业本等等,都是需要每天携带的。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音乐课上的乐器、表演课用的舞鞋、体育课要求的跳绳、习字课的毛笔、墨汁、水桶、宣纸,美术课的整套水彩笔、勾线笔、画纸……都进入了学生的书包。

甚至有商家已经发现了“商机”,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新型书包。比如这种,超能“装”的大容量书包。

为了帮小学生减少负担,不少商家设计出了“高大上、土豪金、能爬楼”的拉杆箱书包,小编也曾经在小学旁看到过这种拉杆“书包”,既能装下所有需要带的东西,又不需要孩子背在身上,通过实力帮孩子减负。并且贴心地设计了三个轮子,能爬楼!连电梯都省了。

然而,学校规定说拉杆箱这么大,放在教室会绊倒人,所以,还是算了吧……于是,大多数孩子,只能老老实实背着沉重的书包,“开开心心”上学去。

02

面对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现状,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揠苗助长了?

记得小编的青葱时代,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发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小编的青葱时代也过得比较轻松,课本还是32开,多余的课本还能放在课桌里不需要带回家。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们的功课越来越重,先是分出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明眼人都知道,进入重点中学就相当于一只脚跨入了重点大学。因此,学生们的负担骤然增加,补习班、辅导班纷至沓来,学生们的书包开始变重了,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也水涨船高。

不久,重点中学发现调高录取分数线已经阻挡不了聪明的孩子了,便发明出了艺术特长生和学科竞赛特长生的方法进一步“选拔人才”。于是,钢琴、小提琴、葫芦丝等等乐器班瞬间被点燃,奥数、物理竞赛等等原先闻所未闻的学科让家长头痛。这些无法量化评判的指标甚至成为了某些灰色地带。

说到底,造成中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以及社会上升渠道不畅。

03

小编自小是被老师称为“优等生”的那种学生,如今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一个四五线小城镇来到大城市安家落户。回首求学生涯,小编发现,但凡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大都还在小城生活,开出租、杂货铺、进工厂打工,过着平淡的生活。

而只有考入了重点大学的寥寥几位同学,才真正抓住了机会落户在大城市。不可否认,大城市的公共资源远比小城市丰富,小编对社会的认识、看法、观点、思考也远比小城市的同学深入、广泛。

但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问题,作为大多数,几乎是99%家庭的普通孩子,通过读书进入阶层上升通道最后成功实现阶层跃升几乎是唯一的途径,而且,这条道路还由于教育资源的集中化迅速收窄。

所以,让中小学生背上沉重书包的,是客观的现实。与其纠结背书包到底是该学生背还是家长背,不如反思一下,学生们的书包到底怎样才能变轻一点。

这样想想,帮孩子拎个书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毕竟,孩子们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