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宋陵永昭陵隨拍

百度查詢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即民俗演義《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3歲。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間,國泰民安,文臣武吏薈萃,科學文化發達,達到宋王朝鼎盛時期。據有關史料記載,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趙禎於永昭陵(今鞏義市區),修陵調集士兵46700人,工期7個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規模龐大,建築雄偉, 雖歷經千年風雨,飽受戰亂搶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園的恢宏氣勢。整個陵園遵從封建的風水地形堪輿學說,依地勢而就,傍山依水,東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宮組成,神道兩側的石刻群形態逼真,雄渾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甪端更是雕刻史上的傑作,堪稱世界絕品。

神道

大將軍

乳臺和望柱

武官

瑞禽

上宮

永昭封土

走獅

進貢使者

文官

神牆

甪端

訓象師

沿著青石鋪就的臺階,自鵲門而下(永昭陵由鵲門至北神門,南北軸線長550多米),彷彿走進了浩瀚的歷史。走過雀門,穿過乳門,就來到了南神門外的御道,也稱神道,神道兩側安放有東西對稱的石人13對、石羊2對、石虎2對、石馬2對、石角端、石瑞禽、石象、石望柱各1對,另南神門外有走獅、鎮陵大將軍和上馬石各一對,南神門內和陵墓封土前站立有內侍(即太監)各一對,東、西、北神門外為蹲獅各一對。這些石刻造型秀長,雕法細膩,形神兼備。武士身軀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視、忠實地守衛著宮門。神道石刻群形態逼真,雄渾高大,栩栩如生,是北宋石刻藝術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