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18线小县城房产的心酸历程

房子永远都是人们讨论的中心问题,各大财经等媒体的数据、帖子大多都是报道一二线大城市,或是三四线中等城市房产的发展趋势与涨幅走向的。

作为地地道道的18线小县城居民,亲眼观望并经历了作为中国最小的城市单位县城的房产大翻动。

我所在的县城,坐标于皇城脚下,在向南策马扬帆400公里。

这里的第一个楼房居民小区始建于2006年,当时的楼价为600元/平米,人们的工资也就600左右吧,总之一个月工资紧紧张张也差不多能买一平米。

到了2008奥运那年,房价往上涨了个二三百,达到了800多。

往后在推两年,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涨到了1100元。同时工资自2007年开始也出现了上调,到2010年的时候基本也能拿到1100百元吧。每月的工资还是能够担负一平米的。

到2013年的时候,房价已经飞涨到了每平米1700左右。

而到2015年的时候,房价已经不满足于几百几百的涨了,一跃到了2800左右。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买房的人们就大惨了。这个时候的月工资已经不能满足一平米的房价了。

2016上半年,房价突破了每平三千元。到了下班年,已经涨到了3200左右。接下来的速度更是打破了人们的预知。

到2017上半年的时候,房价又出现了新高,到达了3800左右。这个时候的房价,已经远远高于了当地的工资水平了。如果这个时候再不买房,真的很困难了。然而,楼价还在继续的作威作福。

2017的下半年,新开发的小区每平4500元。开盘的当天卖出了将近400套房子。当真是买涨不买跌呀!

也许是受一二线城市降价的影响,2018以来,楼价没有了2017年的疯狂。到目前为止,略微向上调了二百。

也许比起大城市来说,这个价位根本不算什么,甚至赶不上大城市的一个零头。但是,18线小县城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购房群体呢?

每月平均工资不到三千的国家单位在编人员,一人外出打工做苦力供养全家的农村人,一天10多个小时换来3000多元的流水线工人……

这样对比,即便是生活在18线小县城,压力也是不容小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