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这几种父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伟大的、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作者斯科特·派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之一。该书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华盛顿邮报》书评会称其“出自上帝之手”。

该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与孩子成年后心理问题有什么关系?好的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从书中的大量案例可以看出,大部分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童年,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本文将列式几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你是否就是这样的父母?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父母?

01缺乏自律的父母

很多父母无法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缺乏自律,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甚至在孩子面前酗酒无度、破口大骂、外表邋遢、偷懒耍滑。有的父亲三天两头打孩子的母亲,有的母亲因为孩子不听话就进行体罚。尽管自己生活的毫无自律,但是希望孩子成为优秀的人。遇到问题就动用家长的权威,“照我的话去做,不要问那么多”。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学会自律?

父母之爱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只有沐浴父母之爱成长的孩子,才懂得珍惜自己,认可自我的价值,并拥有内心的安全感,懂得自律,也懂得通过现在的努力来换取未来的幸福。

02希望问题自己消失的父母

在生活中总能碰到一些绝望的父母,他们无法解决孩子们问题,只能抱怨到“我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我该怎么办”;或者采取放任的态度,“我原本以为等孩子长大一些,问题就消失了,但谁知道问题越来越严重”。希望问题自己消失是比问题希望立刻解决还要不负责的态度,为了逃避痛苦,人们往往会自我催眠,刻意忽视问题。但问题是不会自己消失的,它依然存在,而且在阻碍孩子的成长。因此,一定要抓住解决问题的时机,及时解决问题。

03不愿承担责任的父母

有的父母总是不愿意履行作为父母的责任,孩子德行或者学习出了问题,就怪教育制度不合理,怪别的孩子带坏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甚至总是指责孩子,“你们快把我逼疯了”、“要不是为了抚养你,我本来会有更好的发展”、“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爸(妈妈)离婚了”。这样的父母可能存在人格失调症。

人格失调症、神经官能症都是由于责任感出现问题导致。神经官能症者总是为自己强加责任,在发生问题时,总是认为错在自己。一般情况下,神经官能症比较容易改善,神经官能症的父母只要注意让孩子独立,就能够成为称职的父母。相反,人格失调者总是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发生问题时,总是认为错在别人,且不容易改变。人格失调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简直是一场灾难,他们总是责怪孩子,甚至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父母的所有不幸都是孩子的责任。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得痛苦”。

在父母的指责下,孩子们虽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仍然默默接受了,甚至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长大后很容易成为神经官能症者。

04不愿意做出努力的父母

有的父母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解决孩子的问题,但一旦别人告诉他们,孩子的问题可能与他们的婚姻问题、生活方式、教育方法有关,他们却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反而希望有某种神奇的方法让孩子变好。最后他们只会说,“为了孩子,我们尽了所有的努力”、“我们为他找了四个心理医生,但没有任何帮助。”

一个整天酗酒、不管妻儿的人,可能眼含热泪的向别人倾诉:“我爱我的家人。”但他什么都没有做。有时候人们会对自己说谎,比如“我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让他们避免了良心上的谴责。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们应该与孩子一同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做出爱的行动,而不是把爱挂在嘴上。

05不尊重孩子独立性的父母

有的母亲总是把孩子当成婴儿来爱,孩子长大了,开始拒绝她们病态的溺爱,她们反而无法接受这个打击。有的母亲甚至把孩子当成宠物来爱,在孩子逐渐变得任性和不听话,也不再与她们那么亲近,她们甚至会产生怨恨和厌恶,甚至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开始新的恶性循环。也有的母亲会把精力放在别人家的孩子上,而对自己的孩子视而不见。

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和状态总是无法体会,反而认为孩子不够开朗活泼、讨人喜欢,不能达到他们理想的状态。有些青春期的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对我的头发说三道四,但是他们从来就说不出留长发到底有什么坏处。他们只是不想丢人现眼,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们的儿子留长发。他们不在乎我的感受,只是在乎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这样的父母其实是存在一定自恋情结,孩子对他们来说只是自我的延伸,甚至是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擦拭一新的汽车。

诗人纪伯伦提出批评——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06“自我牺牲”式的父母

有的父母对家人有种“自我牺牲”式的爱,让自己异常痛苦,对家人的成长也并没有好处。

爱得过分,还不如不爱。真正的爱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该拒绝,什么时候该放手,而不是让子女永远的依赖你,最后成为一个巨婴,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