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库布里克八部惊世骇俗的电影

星期五言:1960年,当库布里克完成了《斯巴达克斯》的导演工作后,他开始酝酿起了自己的下一步电影:《洛丽塔》。许多人认为这是斯坦利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原因在于自此他赢得了其在好莱坞拍电影的“特殊待遇”——拍自己想拍的东西、绝对的导演控制权…如此,以库布里克的天赋与叛逆,其电影的“饱受争议性”与“惊世骇俗性”都是顺理成章的了!从被天主教廷封杀的《洛丽塔》,到接收恐吓信不断的《发条橙》,再到近乎病态的《大开眼戒》...他的作品几乎无一幸免引起社会的轰动与争议。同时,库布里克也在这些争论中走向了伟大。

当然,好莱坞的特殊待遇可绝不是成就库布里克之伟大的唯一因素。我们曾在过去的文章中说过:没几个导演能比库布里克更擅长用纯视觉、听觉语言讲故事了;再者,也没有谁比他更善于把握电影节奏了…真正的原因还是要到他的电影中去寻找。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库布里克去世为止,他一共出品过不到10部作品,这决算不上高产。也全赖于此,本人在此得以对其每部作品逐一进行谈论。一切就从那个“转折点”说起吧——

(注:1、所有评论均属个人观点;2、所讲电影按其创作时间线排列,你会看出库布里克总在调整自己、趋于完善自己、尝试创新的特点.)

1、《洛丽塔》(1962)

「他会利用你的视觉意识,从而颠覆你的惯性思维」


▼先来看下面这组图片(注:床上的是夫妻俩,床头上摆着的照片是男人的继女)





我想即便是没看过整部电影的人,在看过这几个场景也该知道男人心里在想什么了吧!试想:父女恋、乱伦心理、对妻子世俗的厌恶等等这些细思极恐的复杂情感,导演用几个表情、一个相片、一把枪的道具就讲明白了。这便是库布里克的视觉故事,他能用最少的道具、最简单的镜头与台词把人物最复杂的心理表达出来。

那么,观众在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动机后接下来电影会发生什么,导演会让男主拿枪杀人吗?



如果你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库布里克可不会跟着套路走!他会反其道行之,让剧情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弯...(至于怎么转弯,大家还得自己看。)

不得不说,看库布里克电影的乐趣之一也在于此:意想不到的情节加意想不到的电影处理手法。

2、《奇爱博士》(1964)

「介于“过家家”与“极致美工”间的黑色幽默」

我们再来看看库布里克在《奇爱博士》中是怎样用两个极端的方式来达到对电影风格的颠覆的——

他会把电影中涉及的美国军方的所有军事守则以及行军设备道具做的连FBI都挑不出什么毛病,他会把美国国会和军情室布置的比真的还像真的。



然而,如此庞大而细致的服化道工作完成后,演员们在其中上演的却是一场嬉笑怒骂的黑色喜剧,像是一群军事家政治家在玩儿过家家。我不知道之后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有没有受到这部电影的影响,但在库布里克之前,绝没有人敢如此挑衅国家政治。



自然,这部电影开创了黑色幽默、政治讽刺剧的先锋,当然它也饱受了社会的争议。

3、《2001太空漫游》(1968)

「视觉、听觉的华丽在先,思维意识的前卫在后」

这部《2001太空漫游》的伟大已经无需多说了。无论是在视觉创新、镜头运用还是音效、剪辑上,导演以及创作团队都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创新。

更可贵的是,你永远无法对这部电影定性,它不属于悬疑片、不属于纪录片、不属于历史片...你唯一能给它贴上的标签就是“库布里克”!有关《2001太空漫游》电影分析,请参照本人的另一篇文章:(从局部看《2001太空漫游》的伟大之处)

4、《发条橙》(1971)

「用暴力本身阐释暴力,一切不攻自破」

撇开《发条橙》的内容与争议性先不说,光是那些视觉、听觉与节奏上的刺激,已经让人欲罢不能了,从电影构图,到大饱和的色彩运用,再到音乐画面剪辑,所有这些电影元素都能让你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

当然,享受这一切有个前提——你得突破一些道德意识局限。原因很简单,导演把这种“视觉美”与“暴力”、“色情”捆绑到了一起。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宣扬暴力的电影,那就未免太小看库布里克了。导演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暴力被驯化”、“社会价值观的真面目”、“舆论动机”等这些个问题。





每次在看这部电影时,其阐释暴力的手法总能让我想起《猜火车》,而暴力与反暴力的二元对立性又能让我想起《天生杀人狂》。当然,论电影的震撼度,无一能跟《发条橙》相比的。

《发条橙》无疑开创了审视人类暴力与犯罪的新视角,至于那些争议,只不过说明库布里克对于自己的时代太过“前卫”罢了。

5、《巴里·林登》(1975)

「只要他想,就能用摄像机把你带到任何时代」


听说库布里克在拍摄《巴里·林登》前盯上了华纳的一台老式米歇尔BNC摄影机,由于那摄像机长期没人用,负责人慷慨地把它送给了库布里克。而到事后被人问起这台摄像机,负责人才得知这是台无价之宝,悔之莫及。没错,库布里克就是拿着这台BNC摄影机,改装上了超大光圈F0.7镜头,去拍《巴里·林登》了!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两百多年前关于英国王室那如同油画般的画面。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库布里克到底是怎样一个容电影技术性与艺术审美性于一体的天才。他和他的美工团队结合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画作,打造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意向的活生生的“乔治时代”,三个小时的电影,就像做梦一样。





另外一点,关于《巴里·林登》的节奏,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从没有出现过“唰唰唰”式的快速剪辑(除非纯MV式的段落),他从不强塞入电影过多的情节与信息,他的电影永远都是视觉美感先于戏剧张力的,他的故事也从来都是不紧不慢地去讲述的。于是我们便能看到其电影中大量“固定镜头”以及缓慢的“推轨镜头”的运用,以及《巴里·林登》中的旁白叙事。

当这种“不紧不慢”讲故事的方式应用到他的下一部电影时,我认为它被发挥到了极致。

6、《闪灵》(1980)

「视觉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提起恐怖片,我想大家总会想到一些必要的元素,比如说黑夜、血腥残杀场面、可怕的面容、近距离的跟拍镜头等等。然而,在库布里克的《闪灵》里,这些元素基本一样都没用上。这是一部纯粹的心理恐怖片。那么,库布里克是怎样做到“恐怖惊悚”的呢?我们来看以下三点——

1、鬼魂就那么出现了

大卫·林奇说过真正的恐惧不是发生在黑暗中,而是光天化日下,它也不是发生在你的背后,而是眼前,就像《闪灵》...没错,当《闪灵》中那个通灵的小男孩儿丹尼骑着玩具车来到转角处时,没有事先铺垫,没有音效渲染,那对死了的双胞胎姐妹就那么站在丹尼的眼前了...这种视觉冲击所勾起的想象空间足以吓得让人起鸡皮疙瘩了。


2、一摞写着同一句话的纸

试想一下:如果你看到某个身边的同事每天都在对着电脑打字,忙的头都抬不起来,十年如一日。突然有一天,不经意间你发现他其实根本没在那工作,只是自己在跟自己聊天...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

回到《闪灵》中,我们都知道那个杰克(杰克·尼克尔森饰)是个作家,他整个冬天都在打字机上创作自己的小说。然而,当我们跟随他老婆温蒂的视角拿起那厚厚一摞打印稿时,最可怕的事情出现了:所有纸上都只写着一句话——“只有工作,没有玩乐,杰克呆若木鸡”…

没有什么比这种视觉效果更让人恐怖的了。这便是库布里克专有的恐怖 表现手法。

3、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

在此要特别提下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我认为他的戏全在他的面目上,而他恰恰是那种能把生活中细微本色的面部表情运用到剧情中的演员(可悲的是我们的演员恰好相反)。

这种细微的表演方式恰恰与这部电影所要的那种心理病态的感觉相符。于是便诞生了这部发生在现实中的超现实恐怖电影。

7、《全金属外壳》(1987)

「他将节奏与镜头在这部电影中发挥到了极致」


要知道,库布里克节奏感的独特性可不止体现在局部,在电影的段落把控上也绝对不同于好莱坞其他商业片。我们来看《全金属外壳》,当那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比尔被教官折磨、被战友排斥,精神近乎崩溃之时,电影似乎达到了最高潮,比尔拿起枪打死了教官,然后吞弹而亡。

而至此,电影只走到了一半,来看导演接下来是怎么处理的——几秒钟的黑屏,淡入,一个越南妓女出现在屏幕中,跟随妓女扭动的屁股以及音乐,我们进入了越南前线。至此,观众的情绪彻底松了下来。

电影就这么由紧密转到了松散,由专制转到了无政府主义,由严肃转向了荒诞...如此强烈的反差与节奏处理在电影史上是绝对独一无二的。

我们如果把电影分成部队训练、前线对战的前后两部分的话,那么通常,导演都会试图去寻找一种前后的因果关系,而库布里克偏偏反其道行之,前半部分的主角干脆通通死掉,配角在后半部分又成了主角,这未免让我们感觉到:那些所谓的战争理由与战争中的死亡根本就是两码事,这便是库布里克的独特视角?大家自有见解。

另外说下这部电影的镜头运用。导演再次用纯镜头语言与电影空间向我们传递了他的观点与叛逆,在此只需举出一例,看图,随着镜头拉远,景别增大,我们看到了什么——



8、《大开眼戒》(1999)

「他的临终遗作,却感觉还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想大师的临终之作已经无需多说了,所有拍摄风格都是“库布里克式”的——完美的构图、精准的节奏把控、一丝不差的音画配合、大胆而前卫的情节设置……

当然,除此之外还少不了他的创新,尽管此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将中产阶层的空虚以及罪恶感深化具象成了一种“神秘主义”的概念,在这种概念下,那些有钱人的糜烂、乱伦、吸毒行为变成了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又通过库布里克的镜头表现了出来。

一切还是那么惊世骇俗,一切还是那么饱受争议。

最后用他朋友西德尼·波拉克 (导演、制片人)说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我不记得史坦利有什么电影是不具有争议性的……而十年之后,这些电影都成了经典。”


没错,如今的我们已经没有人怀疑库布里克的伟大了,因为他电影的高标准以及所引起的社会争议已经足以证明其伟大了。

与我们一起观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图书,请关注【星期五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