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马化腾、刘强东都“抢占”实体店,“抢占”的又是什么呢?

2016―2018年生鲜市场异常火爆,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大佬都在抢占这市场呢?在2016年以前,很多电商都尝试过生鲜行业,但是生鲜产品的特殊性导致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碰了一鼻子灰纷纷而退出。

为什么如今线下实体店生鲜类却成了大佬们争抢的重要至高点?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鲜类产品属于高频刚需。我们都知道生鲜产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食材。一个平台想要让用户长期留存在平台中,需要与用户频繁性链接,这样才能让用户依赖于平台。当用户在平台中养成了习惯,就可以激发更深层次需求。

2、平台大数据和物流体系的完善。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大数据中心。这些大数据可以通过用户的资料和购物习惯,消费场所等综合起来,判断用户的年龄段,地区,消费水平,购物喜好,潜在消费需求,精准推送符合消费水平的产品。有了这些数据以后,可以对仓储物流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从而大大降低仓储成本。随着物流体系的发展,配送物流越来越完善。生鲜产品对物流配送触达时效要求非常高,而且用户需要短时间配送。现在生鲜类配送是以线下商超为中心,3公里范围内配送到达用户家里,耗时30分钟―2小时之间。这样的物流配送时长已经可以满足用户的体验,又能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所以

平台大数据背后指导线下商超仓储,物流配送触达用户,形成了一个闭环形态。

3、线上流量已经属于饱和状态,整个线上零售只占整个零售业的10%。大家都知道线下零售是一直占据很大部分的消费市场。因此对于电商巨头来说线下的零售业是一个未深度开发的市场。现在各类电商的进入线上,导致流量饱和与分散,消费者选择的电商平台变的越来多(天猫,淘宝,京东,小米有品,网易优选等)。互联网要想继续在零售业发力,必须要把线下的实体商超打通,让用户无论线上,线下都能与平台链接,从而为平台导入流量和锁存流量。

4、线下为线上提供场景体验,线上为线下引导用户消费。

很多人觉得互联网如此完善,完全可以不用实体店?这想法是错误的,线下店是我们用户体验的场景,用户决定在线上或者线下购买取决于用户。在未来的零售的发展中,场景化销售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现象。比如:我们会看到很多特色餐厅,在展柜上出现特产售卖区,这就是体验加消费场景刺激用户深层的消费。线上的大数据的统计可以智能化推荐,提高信息准确触发给用户。只有线上与线下的相互融合,用户就基本已经在圈子转,可以多方向的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5、平台商业化生态的需求。目前像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微信做平台,用户进入平台后,他的吃、住、行,穿、金融理财等在这两个平台中完全都可以帮你解决。不仅仅是消费,而收入都可以通过平台理财,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商业生态。因此目前出现很多把体量做大后的平台,都在往生态圈发展例如: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网易优选,亚朵酒店,阿里商业生态圈,腾讯社交生态等。

6、大数据可以改变了传统生鲜超市的损耗大,积压成本高的状态。有了阿里巴巴,腾讯平台的大数据后,能够把线下商超库存前置化,能够分析出商超周围消费者的布局情况,提供合理的仓储备用数据。商超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可以迎合消费者的喜欢上商品,摆脱以前的凭经验和记忆设置库存的问题。

昨天杭州的云栖大会上马云讲到:未来10到15年,未来制造业不会消失,只有落后的制造业才会消失。IT是为了控制未来,DT是创造未来;IT诞生了制造业,DT诞生创造;IT时代是以我为主,DT是利他为主;IT要求规模化,DT要求个性化。今天在外部环境下,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不拥抱新制造业的企业就如同盲人开车,甚至不知道谁是客户。新制造将会重新定义制造业,重新定义供应链、商业服务、运营等,这是一场思想革命和技术革命。

因此未来“新零售”,“数字科技”都会重新定义供应链,商业服务,商业运营模式,让线上与线下相互高度融合,让用户的体验,个性的需求,思维的重构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我们不管是做平台还是做产品,都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让用户得到极致的体验,唯独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用户的口碑传播,形成有效的粉丝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