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海:中药治动脉硬化 辨清体质是关键

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各种各样的病症,最常见的主要是心、脑、肾、眼的靶器官损害。不同体质的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并发症也会不同。

❖ 指导专家 王清海

王清海表示,虽然各种体质都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但其中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和气郁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会更大,发生、发展也可能更快,对人的危害也更大。

从表症上来看,阴虚质患者,虚火偏旺,容易形成肝阳上亢,血液粘稠,出现眩晕、头痛、面潮红、急躁易怒,血压升高,甚至出现脑梗塞,或者脑出血;痰湿质的患者一般形体多肥胖,出现乏力、痰多、困倦、血糖升高、出现心绞痛、心衰、中风偏瘫等症;阳虚质的患者容易出现恶寒、怕冷、四肢冰凉、肢体麻木、眩晕、腰膝酸软等症;血瘀质的患者更容易引起血管堵塞,出现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中药防治需对症用药

在日常防治动脉硬化上,有些人容易轻信偏方,以为别人用了有效,自己也可以用,其实不然。王清海表示,中药治疗讲究的是对症,对于不同体质,在用药上也有所区分。对于阴虚质的患者,应选择麦冬、玄参、生地等滋阴生津的中药来治疗;对于痰湿质的患者,则要选择半夏、陈皮、薏苡仁、茯苓等祛痰化湿的药物来治疗;对于阳虚质的患者,应当选择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杜仲等补气养血的中药来治疗;而对于血瘀质的患者,应选择丹参、三七、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治疗。

但王清海提醒,选择中药治疗动脉硬化的效果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有显著疗效的,而且服用中药也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才能确保用药的安全。另外,在服用中药的期间患者也要做好生活中的调理,特别是自己的饮食及休息。

药膳调理根据体质是关键

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很多用于防治动脉硬化的中药都可以用于日常烹饪。王清海建议,患者在防治动脉硬化上,不妨对症试一试以下几个防治动脉硬化的药膳方子。

1

阴虚质——养血平肝

首乌延寿方:制首乌、桑椹子、半夏、甘草各15克,天麻、煅石决明、怀牛膝、丹参、炙龟版、云茯苓各10克。并发冠心病,加瓜蒌皮、藏红花、泽泻;并发高血压,加玉米须、夏枯草、草决明;并发高脂血症,加山楂、葛根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2

痰湿质——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方:黄连6克,黄芩、栀子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黄连解毒汤具有上血降压、改善脑血流等作用,但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临症处方时须酌情考虑。

3

阳虚质——活血补肾

益脑活血方:石菖蒲、熟地、首乌、杞子、虎杖、女贞子各12克,丹参15克,川芎、山楂、益智仁各9克,红花、远志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4

血瘀质——养血活血

健肾养脑方:紫河车粉10克(吞服),龙眼肉、熟地各10克,桑椹子、太子参、丹参、石菖蒲、茯苓、远志各15克,赤白芍、当归各12克,郁金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动脉粥样硬化一直是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杀手,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发中风、脑梗塞、脑出血、偏瘫、心肌梗塞等严重问题,但目前西药还没办法达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王清海表示,在干预动脉粥样硬化上,中医药不仅副作用小,且能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做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