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托管为农民“降本增效”,更让农民“种田务工两不误”

“老” 生 “新” 谈

“土地托管”按照字面理解,是指受托人接受委托,按照合同或协议,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的行为。

目前开展的“土地托管”服务,还做不到“对土地进行经营”,仅仅还是对土地上“作物的管理”,因为目前“土地托管”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劳动外包,也就是说,土地还是由承包户亲自经营,种什么是承包户说了算,只不过是把作物部分管理环节或者所有管理环节,委托给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完成,最终收获的产品也主要归承包户所有。

目前阶段开展的“土地托管”服务可能称之为“作物托管”,或许更为恰当,是指作物生产经营者通过合同或协议,把在土地上种植的作物委托给他人,由他人进行管理,他人据此获得一定劳动服务报酬的行为

“作物托管”是“土地托管”的基础,是第一步,如果“作物托管”由更为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成熟,可以大面积复制推广后,我想下一步,就是由这些真心为农的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真正对土地进行“市场化运营”的时候了

土地托管为农民“降本增效”,更让农民“种田务工两不误”。

今年种粮收益出现波动,部分种粮大户信心受挫,一些地方出现减种甚至退租的现象。在农业规模化发展遭遇困难的时候,土地托管这种通过服务规模化促进土地规模化发展的经营模式,不失为土地规模化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

粮价下跌、土地租金过高、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是造成种粮大户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土地租金居高不下是最主要原因,一些地方土地租金甚至占到种粮成本的60%以上,严重挤压了种粮收益空间。化解以出租土地推动的土地规模化经营面临的发展困境,就需要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式。

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承担高额土地租金不同,“土地托管”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及经营权的情况下,依托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土地提供包括耕、种、管、收甚至粮食销售等全过程托管服务,或者只提供整地、施肥、种子、除草、追肥、喷药和病虫害防治、灌溉等半托管服务,通过收取托管费用和赚取农资差价获得稳定的收益,却不需要承担高额的土地租金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收益不会受到粮价波动的影响。

对于农民来说,把土地托管给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综合性的农业服务,降低了种粮成本,如通过统一采购农资大幅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实行统一除草、防虫、防病,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浪费,有利于农村生态安全;通过集中连片的规模化作业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与此同时,在托管过程中,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民在“一降一增”中获得了更高的种粮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农民把土地托管给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后,还可以选择去打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真正做到了“种田务工两不误”。

“土地托管”也是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我国现在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绝大多数零散的小农户仍然徘徊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门之外。“土地托管”通过批量土地托管,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农资购销、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农民提供统一的服务,既解决了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拓展了增收渠道,又通过规模化服务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发展,让小农户分享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

但也要看到,当前,“土地托管”的发展还受到资金较少、人才缺乏和设备不足等因素制约。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土地托管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引导,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土地托管”

提供法律、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