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难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精准”的含义有三层:一是谁贫困就该帮扶谁;二是扶贫要扶到村扶到户扶到人;三是要因村因户因人,精准帮扶措施,对症施策。

现实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扶贫”,导致扶贫资金用不到刀刃上,出现年年扶年年贫的现象。精准扶贫就应该切切实实进到村里去,走到贫困户家中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才能给予最有效的帮扶,解决最现实的困难,困难群众才能满意,办了实事群众才能“买账”。几年来,扶贫工作方法有了很大改进,精准度也有所提升,但是扶贫成效却不尽人意。有的人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等要靠”思想严重,只想坐等政府救济,在基层扶贫一线,部分群众“跑贫要贫”、争当贫困户的事例已数见不鲜,更以争当贫困户为荣,有的人不但没有脱贫,还成为了村里人眼里的“懒汉”。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冲突也是有增无减,各种各样的贫困问题、困难层出不穷,极大地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和考验了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广大干部的工作水平。

精准扶贫不是只靠扶贫资金到户就能解决问题,重点在方法,就是资金如何用,用到哪里,怎样才能产生效益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户因人而异。精准扶贫,要精准到具体对象,要精准到科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要从政府兜管模式转变,不能一味依赖,要树立政府帮扶,群众自立自强的正确观念。要把精准扶贫单纯解决贫困户钱的问题的思想转变为解决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思路,一是要消除“等要靠”思想,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勤劳观念。二是要政府应集思广益、创造机会、多管齐下、做好服务,引导广大贫困群众“走出去,引进来”,实现自我发展本领的提升。扶贫对象常常是一些年迈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或者残疾人,通过劳动脱贫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扶贫工作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因人而异的扶贫方法。比如:残疾人可以联系残联等部门申请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补贴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也是政府服务职责应该发挥作用更细更实的地方。尤其在扶贫工作后期,还应该开展帮扶成效跟踪、调查,以按照实际作出适当调整,巩固扶贫成果。希望奋战在基层扶贫一线的广大干部在当前这一最要紧的阶段心系群众、以民为先,把精准扶贫的宗旨放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