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丨西關城事:你知道「西關」從哪裡來,究竟有多大嗎?

聽廣州故事·道西關歷史

從今天起,微社區e家通荔灣昌華《西關城事》欄目上線啦~這裡有西關的人文歷史、名人故事、風俗街事,嶺南建築、童謠回憶,美食資訊,如果你也喜歡西關,那就關注我們,和我們一起來探尋西關吧~

第一期

西關的由來:

“西關”到底是哪裡?

如果有人問廣州西關是指哪個範圍,可能十有八九都會脫口回答:是荔灣區啦!這樣講自然沒錯,但也不夠全面。

據記載,公元1368年,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派手下大將永嘉候朱亮祖鎮守廣州,朱亮祖一到廣州,即對廣州城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同時在越秀山上建了一座五層樓,取名鎮海樓,並以鎮海樓為起點,向南延伸一條直線到珠江邊,形成了廣州城的傳統中軸線。這條中軸線以東為城東,以西為城西,從那個時候起廣州城就構成了南北走向、東城西市的城市格局。

舊時的廣州城,雖然不算大,但東南西北區域分明,而且當時廣州城有四個城門,分別叫做東關、南關、西關和北門,因為舊時一出北門就屬於山區屏障了,所以叫北門,而不叫北關。

西關作為一個區域概念或者說正式有名,是出現在清初時期,是指廣州市西門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統稱。在明清以前,西關並不是一個城區,屬於南海轄內,是廣州市的郊區,當時是一片農田和村落,還縱橫交錯的河流,一幅美麗的鄉村美景,素有小淮河之稱。明清以前的廣州城很小,就只有現在的舊越秀區,當時的廣州城有一個圍牆,出入東南西北門,東門就是現在的大東門,西門就是現在的西門口,南門是大南路,北門就是現在的小北,現在還有1000米的舊城牆,就在小北越秀山腳下。

▲西門口甕城遺蹟。

西關具體是哪些地方呢?

清朝曾任廣東巡撫兼兩廣總督阮元的手書:“白荷紅荔半塘西”,這個是對老西關風情的濃縮描繪,而“東山少爺,西關小姐”這句經典口語也被一代又一代的老廣州人傳播到家喻戶曉。

民國時期,西關是黃沙、陳塘、逢源、長壽、西禪、南岸、沙面等七個小區的統稱,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9月合併為西區,到1960年,廣州市西區和中區一部分再合併成為現在的荔灣區。

而如今,西關就是人民路西門口以西一帶的區域。東起人民路,西至荔枝灣,北起西村,南至珠江邊。中心地域有金花,龍津、逢源、寶源、寶華、多寶、上下九、一至十八甫、十三行等地。西關分為上下西關,以龍津路為界,以北是上西關,即金花、龍津一帶,以紡織工業為主;龍津路以南為下西關,包括上下九、十八甫、十三行、寶源、逢源、多寶、寶華等地,是繁榮的商業區和住宅區。

從歷史上看,西關得名由來已久,而西關風情則更是被世人傳唱留戀~

本期主講人:杜靜嫻

退休老黨員,自1999年9月開始在昌華街從事多年工作,熟悉昌華街轄內人文地理環境。

【記者 鄧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