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你知道你的权利吗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每天都有热点。而多数热点事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与傲慢的权力有关。这里所说的权力并不限于政治权力,还包括社会权力、学术权力等诸多对他人有操控性的力量。

政治权力具有天然扩张的倾向,就像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具有吞噬一切的功能。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权力的拥有者很容易忘乎所以,忽略自己内心也有幽暗的成分。因此洛克认为,政府不过是一种“必要的恶”,其功能仅在于维护一个公道的秩序,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能充分享有自己的自由。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他们的生命、自由和产业,即一般称之为财产的东西”,政府如果违背这个目的,就是渎职。

对于政治权力,至少有两种对它的限制方法。

一是以权力(power)制约权力(power)。将权力分割成数份,相互之间制约以达到一种平衡。孟德斯鸠告诉我们,自由只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国家。为了限制权力,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这三种权力应当分立以制衡。

另一种限制就是以权利(right)制约权力(power)。政治权力存在的根据是保证个人自由发展而不是取缔自由,因此它们范围不是无限的,而应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维护个人独立与发展。因此必须保证人们享有一个确获保障的私域(protected sphere),亦称确获保障的自由领域(assured free sphere)。

正如哈耶克所说,“个人是否自由,并不取决于他可选择的范围大小,而取决于他能否期望按其现有的意图形成自己的行动途径,或者取决于他人是否有权力操纵各种条件以使他按照他人的意志而非他本人的意志行事,因此,自由预设了个人具有某种确获保障的私域”,“亦预设了他的生活中存有一系列情势是他人所不能干涉的。”(哈耶克书,第6页。)因此,个人应当享有一些自由,或说权利,而这些自由或权利是任何权威都不得僭越的。

但是,权利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它必须靠争取。在《为权利而斗争》的演讲中,耶林激动不已地告诉人们:

“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

……

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权利,从法律本身的规定来说并无不可。因为权利只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当事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是为和平而放弃权利还是为权利而牺牲和平。但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考察其社会影响,放弃权利的行为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的时候,无疑是对非法行为的纵容和鼓励,法律自身的权威将受到严重的挑战,法律的功能将得不到发挥,社会秩序也就很难得到有力维护了。”

在这个意义上,日前发生的盘查身份证事件堪称一堂很好的法治课,具体而微地告诉人们权力的边界与权利的意义。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警察当然有权盘查身份证件,但是必须遵守法律规定,民众也有权按照法律主张正当的权利。

《身份证法》第十五条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出示执法证件,可以查验居民身份证:(1)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2)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3)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时,需要查明现场有关人员身份的;(4)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机场或者在重大活动期间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场所,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5)法律规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其中的第五项是弹性条款,好与其他法律接轨,但这里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只限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这种规定本身就是立法权对作为行政权的警权的限制,防止警察任意盘查民众的身份证件。但是,权利仍然有赖于民众的争取。老实说,很多人并不清楚警察能否在大街上随意盘查证件。如果放弃权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用耶林的话来说,法律自身的权威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当然,和政治权力一样,社会权力和学术权力同样应当受到约束。

人心都有幽暗的成分,这是法治的前设。“人依其本性就是懒惰、放纵、短视和浪费的,只有透过环境的压力,人的行为才会被迫变得经济起来,或者说他才会习得如何小心谨慎地运用其手段去实现他的目的。”([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0页)法治的使命,在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将人性的这种破坏性的危害降至最低。

人们在追求公益的时候,很容易忘记任性的幽暗。涉及公益人士的丑闻因而屡见报端,热心公益成为他们掩饰恶行的面具。

有这样一个故事。朋友三个,都是很热心公益的人:A致力于为互相打斗的人带来和平;B选择照顾患病的人;而C却走入沙漠静静地生活。A在喧闹的人群中疲于奔命,仍无从带来和平,于是他走到照顾病人的B那里,却发现那人也已筋疲力尽。两人找到沙漠里的C,将困扰告诉他,并问他究竟做了什么事。C倒了碗水,让他们看这水。那碗水十分浑浊。过了些时辰,C叫他们再看。这时泥沙已经沉淀,水面如镜子般照出A和B的脸。C于是答道:住在人群中的人,因为周围的骚扰而看不见自己的问题,但如果他安静下来,特别是在沙漠里安静下来,他便看见自己的缺点。

学术权力同样如此。知识本来就容易使人自大,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者很容易变得傲慢以至忽略自己内心的邪恶与有限。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第一位大哲学家。他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真正的学术不是为了炫耀已有的知识,而是承认自己是如此的无知,发自内心地感恩自己能够获得真理的启示。

认识你自己。这是人类一切事业的起点。

没有人能够靠着自己掌握绝对的真理,任何权力都有出错的可能,谦卑是一切权力的必修课。

-----

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在“法治的细节”中,让我们超越结果而明晰法治的脉络。本专栏由法律法学界专业人士为您特供。